不能盲目聽從男孩的經濟要求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有享受零花錢的權利。零花錢對於任何孩子來說,並非一無是處,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孩子小時候,在金錢上過分吝嗇於他,孩子在性格上將會變得猥瑣。”的確,男孩在小的時候,如果沒有學會怎樣花錢,那麼成年後其財商就會相當低下,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現實生活中,父母給男孩一些零花錢是應該的,因為這樣才能讓他盡早地認識金錢和正確使用金錢。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應該有支配零花錢的權利了。雖然這時孩子還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錢能換物的理財概念已經形成了。同時,隨著孩子的成長,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的時間逐漸變長,在相對獨立的時間段,孩子有可能麵臨一些需要花錢的事情,如天熱口渴需要買礦泉水等。況且,在這個年齡,孩子獨自打理個人財務的意識已經開始萌生了。因此,對於青春期男孩來說,更是具備了自己掌握零花錢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當滿足男孩合理的經濟要求。但是,具體到該如何聽從男孩對父母的經濟要求,又該如何滿足男孩對零花錢的渴望,各個國家采取的態度和方法是不盡相同的。
在不少發達國家,父母並不拒絕給孩子零花錢,但他們在給孩子零花錢時,要求往往是非常“刻薄”的。為了幫助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一些美國家庭還讓青少年為自己的電話費和車費以及一部分家庭開支付賬。孩子成熟後,父母常常會翻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麼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
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用來掙零花錢。
在加拿大,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絕大多數家庭不給男孩零花錢。因為他們認為給孩子零花錢會使孩子養成依賴父母、不勞而獲的習慣。因此,他們從孩子五六歲起,就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打掃衛生、送報刊信件、為商店設小攤代售飲料或小商品等事,以養成他們通過勞動取得報酬的習慣。
在英國,據報紙推銷站聯合會統計,全英約有50萬送報童。稍大一些的中學生打工也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了家長支持。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零花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
然而在中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零用錢普遍表現“大方”,往往能做到隨要隨給,對孩子的經濟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且不說經濟寬餘的家庭,就連經濟拮據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腰帶,甚至東挪西借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欲望。孩子出門辦點事,哪怕是一兩裏地的距離,動不動就打車,還有很多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為他們營造的安樂窩裏長大的,從小到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懂得獲取需要付出勞動的道理。這些孩子一旦長大後,便無法立足於社會,到頭來,吃虧的還是孩子自己。
對此,我們的家長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完全不給孩子零花錢,會使孩子從小沒有金錢意識,也不利於孩子的自我管理,導致孩子事事依賴家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獨立性和自主性。所以,一定的零花錢還是應該給的,孩子有自己的特殊需求,不可能什麼事都要問家長。
父母完全可以采取讓孩子做家務給零花錢的方法來滿足男孩的經濟要求。但零花錢怎麼給,給多少,以及給了後如何督促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卻是一門學問。一般來說,孩子有了自己的零花錢會很高興,但大多數孩子又不太善於管理和使用。有的孩子會將錢都用在買零食上,也有的孩子拿錢主要為了買玩具,甚至一些富裕的家長給的零花錢會超過一個普通家庭的月收入,這就會導致孩子花錢大手大腳,毫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也體會不到錢的來之不易。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孩子做家務給予適當的獎勵,獎勵要有度,盡量讓孩子做家務得到的零花錢符合孩子正常的需求,不能鼓勵孩子高消費。同時給孩子做出一些指導,教孩子將錢用在比較急需的事情上比如孩子可能喜歡籃球,但做一次兩次家務得到的零花錢是不夠他購買的,那就指導他多做家務,將零花錢儲存起來,等攢夠了再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可以建議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給父母老師買禮物教育他們懂得尊重家長尊重老師。
決定給男孩零花錢不等於讓他放任自流,父母要在尊重男孩使用零花錢的決定權的前提下,做好充分的監督工作。父母要做的不單單是如何才能讓男孩滿足對零花錢的要求,更要對零花錢的使用加以關注,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這樣才能逐漸幫孩子樹立起合理花錢的概念。
傾聽男孩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