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男孩多叛逆,而許多父母以為,好孩子的標準就是一切聽大人囑咐、按大人意圖辦事,說白了就是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此,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模式便是父母不停地說,孩子看似一直在聽。但是,孩子仍然會犯些父母經常告誡的錯誤。這麼看來,孩子似乎並沒有聽進去父母的話。

“我的兒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我兒子好像從不和我說真話。我有什麼辦法?”“不管我跟他說多少遍,我兒子就是不照做。”於是,父母對孩子的抱怨越來越多。其實,讓子女願意主動和父母說話,才是親子間溝通的良好方式,這需要父母掌握傾聽孩子說話的技巧。

1.將手頭的工作和自己的思維停下來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邊演算習題一邊看電視,也不可能在與人聊天的同時寫一份重要的文件,那麼聽男孩說話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裏“停下來”有兩方麵的含義。

第一個含義:最好停下手頭會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全神貫注聽孩子說話。

這本身就是尊重孩子的態度,同時也能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準備一個良好的環境。有些父母一邊做著自己的事,一邊有一句沒一句地與孩子說話,因為心思不集中,交流很難暢通,甚至可能造成某種誤解,傷害孩子的感情,而父母自己也容易疲倦和煩躁。父母應該坐下來,用眼睛注視著孩子,微笑著靜靜聽孩子傾訴;父母作為傾聽者所給予孩子的關注、尊重和時間,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

第二個含義是:在心理上停下來。

有些父母聽孩子說話前,先存在一種心理定勢:孩子說功課難,肯定是他不用心;孩子抱怨老師,那一定又在學校裏犯了什麼事。在這種心理定勢的驅使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之前,在把手頭工作停下來的同時也要把自己心理上的種種成見、偏見拋開。

在父母從生理和心理上停下來的這一刻,父母的心裏應該是一張白紙,對孩子所說的東西不妨先全盤接受,而不是急著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評判和批駁。用大人自己的想法去評判孩子是一件愚蠢的事,孩子最令人驚異也最讓人羨慕的地方就是他們是全新的,他們的頭腦總是充滿著新鮮的想法、觀念和情結,因此,聰明的父母是仔細分辨男孩提出的意見和見解,而不是把他們全部拋開。

2.等男孩把話說完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的時候他說出口的話並不真是他所想的,而隻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即所謂的“口不擇言”。這個時候,父母憑著孩子的一兩句話是很難得出正確判斷的。也有些時候,孩子說出口的話因為沒有經過邏輯組織,在父母聽起來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雲。

這個時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聽了孩子一兩句的不滿或抱怨話,就大叫:“什麼,你舒舒服服呆著,爸媽掙錢養活你,你還過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責孩子說話的方式:“你究竟要說什麼呀?要說就好好說,別有一句沒一句的!”這樣的批評足以讓孩子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失去應有的自信。

這期間,父母可以什麼也不用做,隻要用關切的目光注視著孩子,等著他接著說下去。或者,父母可以在語言上采取更主動一點的方式等孩子把話說完。如,父母可以重述並延伸孩子剛才說過的話,然後仔細揣測孩子的情感。父母這時的聲音或語言表達了對男孩所說內容的一種興趣,能夠讓男孩產生認同感。這便足以鼓勵男孩把話說下去。

3.讓孩子自己提出建議和指導

有些時候,父母聽孩子訴說了事情經過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時,為了解決問題,或者為了讓孩子“總結經驗教訓”,父母還需要再加一筆。這一筆加得到位,那就是畫龍點睛;若加錯了,那就是畫蛇添足。

當男孩講完自己的問題時,父母要盡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給孩子提出指導和意見,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進行分析和判斷,而父母依然做一個傾聽者,並對孩子的分析和判斷做簡單的引導。父母說得再多,孩子未必聽得進去;而經過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則會真正成為他自己的經驗。

男孩:“媽媽,我想調到其他班!”

家長:“哦?”(雖然很吃驚,但是並沒有多說什麼)

男孩:“我今天被叫到老師辦公室去了。”

家長:“哦!”

孩子:“是的。我們新來的劉老師太囉唆。”

家長:“太囉唆?”

孩子:“我簡直受不了他。他站在那裏一直在說自己的事,還指望我們感興趣。要多沒意思有多沒意思。”

孩子:“上這樣的課難免不做小動作,你說對不對?所以他在講課時我和小英一直在開玩笑。真難以想象世界上竟有這麼差勁的老師。”

家長:(沉默)

孩子:“好的老師我就學得好,但是像劉老師這樣的老師,我什麼也不想學了。我真不明白學校裏為什麼會讓這樣糟糕的老師來上課?”

家長:(聳聳肩)

孩子:“媽媽,你說我是不是應該調班呢?可是調班之後,我就得適應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