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通過本節學習,掌握繃幫成型的基本原理以及手工繃幫操作的基本知識。
一、相關知識
(一)繃幫
繃幫也稱繃楦,即是將鞋幫繃於鞋楦上的意思;由於繃幫必須使用夾鉗,故也稱其為鉗幫,溫州方言的諧音為“夾包”。在製鞋生產過程中,繃幫是鞋幫與鞋底總裝結合工藝的開始和基礎工序,是一門操作技術含量高的關鍵技術,對產品的外觀及內在質量起決定作用。繃幫成型的方式,除有釘繃幫之外還有無釘繃幫。一般情況下有釘繃幫大多使用手工,而無釘繃幫則采用機器。
(二)繃幫成型工藝
所謂繃幫成型工藝是指鞋幫在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設計部位的要求,平服地貼在鞋楦上的過程。繃幫成型工藝又分為繃幫(楦)法、套幫(楦)法和套繃混合法三種。
(三)繃幫的常見問題及調整方法
(1)鞋幫偏鬆時,後幫放平,前幫的前鞋臉長度應繃至比規格長1~2mm止住,之後在包頭兩側和蹠圍兩側橫向繃緊並釘住幫腳,防止鞋幫向前滑動,避免後工序操作時會越繃越短。另外,還應注意後幫上口必須用釘拴住,鞋口的拴幫釘應根據鞋幫的鬆緊而定,鞋幫鬆可多釘,防止後幫高度下滑,若鞋幫緊可少釘。若遇平跟皮鞋幫套楦感覺偏緊時,可以將鞋幫的後部抬高,使鞋後幫上口超過鞋楦統口,采用蹺楦法定位即可。但中跟鞋和高跟鞋例外,不能用蹺楦法定位,因為中、高跟鞋楦的上口長下口短,蹺楦繃解決不了幫緊的問題。對於中空式涼鞋,一般是先將後幫定位,然後再對前幫進行定位。前幫的鞋鼻插壓在後幫帶下即可。
(2)鞋幫“落位”時,要防止鞋裏和主跟產生皺褶不平的現象。如果幫腳縮到楦底盤之上鉗子不能夾住幫裏和主跟時,可先增大落楦的幅度,使後幫口低於設計標準5~8mm,待用繃幫鉗拉伸鞋裏和主跟之後,再將後幫鞋口複位到設計位置上。
(3)在繃幫定位的基礎上,應先從包頭部位開始整理,因鞋楦頭型呈半球體,幫腳的褶襇最多,消除褶襇也最困難。操作時,必須以前尖定位的正中一顆釘為基準點,從包頭兩側分別一繃一褶一釘,其釘距為4~5mm,朝向基準點靠攏,鞋幫的褶襇就逐漸消除。再經過邊繃邊敲捶,使內包頭緊貼鞋楦塑造定型。在前掌兩側,從包頭向後繃時,釘距可適當放寬,其釘距間隔約10mm。
(4)繃幫要從楦內、外兩側同時交錯進行,否則成品會出現扭曲不平;因為外側不容易繃伏楦,必須先外後內,不然容易造成鞋幫繃歪。
(5)繃中幫的拉力要均勻,切忌輕重不一,否則成品容易產生變形。在繃腰窩處時,繃幫鉗鉗住錯位主跟前端向前拉足,使主跟上口伏楦,消除棱凸,繃幫釘距適當放寬為12~15mm。
(6)後幫的內側延伸性一般都比外側的大,這是由劃料工藝“外優於內”基本原則所決定的,屬於正常範圍,但往往容易造成後幫中縫線偏離鞋楦後弧的中線。解決方法是:如後合縫偏離幅度較小,可用雙手將其扭正。若後縫偏離較多,需要將後幫延伸性小的一側刷水濕潤並塞入撐墊物,重新用蹺楦定位法增大其延伸量,使後合縫強製與楦體中心線重合;再在後幫上口延伸性小的一側釘上拴幫釘,然後加熱熨燙或烘幹,由於有主跟和粘合劑的定型作用,其後縫成型後就不再因延伸差異而變形了。
(7)膠粘皮鞋的幫腳子口要清晰,底邊幫腳與側麵邊牆應近似90°角,可使成鞋外底與幫腳密縫。
(8)調整同雙鞋兩隻不一致問題的基本原則:隻能將偏小的尺寸調大,不能將已經繃大的尺寸再調小,因為繃大後皮革纖維已部分變形,這時硬性往小尺寸調整非常困難。
(9)敲捶頭形時要與鞋楦的頭型相似,幫腳子口要敲捶清晰、流暢,後跟部位要敲捶圓正。
(10)成雙鞋繃幫完畢,必須與規格要求相符,同雙各部位對稱一致。
二、操作技能
(1)手工繃幫前期粘主跟、內包頭、粘幫裏、套楦工作。
(2)手工繃幫操作。
(3)本工序粘合劑的選用。
思考題
1.什麼叫繃幫成型工藝?
2.繃楦有幾種方法?
3.手工繃幫對各部位的要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