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戀上主播台(1)(1 / 3)

1、花樣百出的主持人

主持人分兩種:一種是打官腔的;一種是說人話的。

——馮小剛

“如果把一條狗放在中央電視台的鏡頭裏天天讓它出鏡,一個月後,這就是一條全國著名的名狗。”

——白岩鬆

當年,我們幾十位電視、報紙、電台記者(那時還沒有網絡記者),跟隨國內天文界的科學家、天文愛好者幾百人,乘火車專列浩浩蕩蕩前往中國北部邊陲一個叫“漠河”的小地方,觀看和報道“日全食和彗星”同現的世紀奇觀。天文學家測定,這裏是最佳的觀測位置,能觀測到日全食,而全國的其他地方隻能看到日偏食。當地的群眾也很興奮,一下子來這麼多記者和科學家,在當地還是第一次。

我們是去看天上的“日全食和彗星”,當地群眾卻好像要看我們這撥人當中有沒有“明星”。當聽說中央電視台也來了十幾人的報道組時,人們就到處打聽:趙忠祥、倪萍在哪兒呢?看看趙忠祥和倪萍去!那會兒,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趙忠祥和倪萍就是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好像就“隻有”趙忠祥和倪萍。其實,這種級別的新聞事件,既不是“心連心”文藝慰問活動,也不是“同一首歌”大型演出。主持人幹嗎去呀?不過,我們那批記者采訪團裏,有個出鏡的記者叫王誌,是央視《新聞調查》欄目的,那時誰也不認識他,幾年後,這位曾經很普通的出境記者成了央視著名主持人,那個節目叫《麵對麵》。後來,已經成為央視名嘴的王誌還到麗江市掛職副市長,自此從了政,娶了央視一名美女主持人——朱迅,這是後話。

電視主持人在老百姓眼裏就是明星。

說起電視,老百姓第一反應是:XX台的電視主持人我喜歡、XXX主持人太差勁了,長得不行,嘴皮子也不靈,電視台怎麼挑的人?

大家最關心的,就是主持人!

我雖然已經離開電視台,走進大學做與電視相關的教學工作,但憑借我在電視台工作幾十年來所積攢的經驗與資曆,電視圈裏的人依舊與我保持著緊密的交往。在與多位主持人的合作、接觸過程中,我對他們不隻是熟悉,更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主持人是一個電視台的名片和麵孔,是一個電視節目中的識別標誌和靈魂,因為電視屏幕下邊所有人的勞動,最後都體現在主持人這張嘴上和他們的形體、表情上了。好的主持人,能把編導們準備的70分的東西變成90分,差一些的主持人,會把你辛辛苦苦準備的好選題、好故事、好嘉賓完全沒有運用好,根本沒“發揚光大”出來,本來能打90分的節目變成60分。

說主持人這個話題之前,不妨先給主持人分分類。

馮小剛,算是中國最牛的電影導演之一了,他曾說過一句話:

主持人分兩種,一種是打官腔的,一種是說人話的。

當然,馮先生概括得太凝練了,其實我覺得,中國的電視主持人還是要分出好幾種的。

新聞類的節目主持人

像《新聞聯播》《北京新聞》《天津新聞》《高端訪問》《麵對麵》欄目,其實人家嚴格意義上講,就是官方聲音,就是官腔嘛!如果說相聲似的,像郭德綱那樣的播新聞,老百姓準說那條新聞都是假的,不可信。所以,新聞主持人不能像說相聲、說評書一樣。不過,地方衛視的新聞欄目也不是沒嚐試過,著名的芒果台——湖南衛視就嚐試過(圈裏人叫“搞怪”)。幾年前,湖南衛視在它的《晚間新聞報道》欄目中,男女兩位主播李躍、張丹丹,就一改傳統形式新聞的播報方式,搞成說評書、講故事風格播新聞(新聞評書),開始大家覺得很好玩,有新意,貼近百姓,他們的新聞像講評書一樣,講完真人真事,後邊還要加點評議論,如警示恒言。結果,沒多長時間,大家就覺得它不是新聞節目了,就是一評書節目。有了貼近性、娛樂性,沒了新聞節目應有的可信性、權威性。後來,這兩位新聞主持人也竄到“智勇大衝關”一類的娛樂節目中去了,當起娛樂搞笑類節目主持人,這兩位在新聞、娛樂節目中角色來回互換,觀眾自然對他們的新聞也當娛樂節目看了,所以,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報道》從原本的新聞節目,變成了“新聞故事彙”最後像湖南衛視的強項——娛樂節目一樣,帶有鮮明的娛樂色彩,卻缺少了新聞的可信性。

所以,新聞主持人(其實過去叫播音員)還得一本正經,有可信度地那樣播報。國外基本也這樣的風格,權威、可信!而且,新聞主持人的定位也是不能隨便改變的,您啥時候看見《新聞聯播》的張宏民、李瑞英、海霞去客串某檔娛樂節目主持人了?當嘉賓都不行!這幾個人的臉是“國家臉”,不能到處出現,更不能出“醜”!我熟悉的某電視台一個談話節目編導,為請《新聞聯播》某位“國字臉”當嘉賓(還不是娛樂節目),向中央台打了好幾次申請報告,經過好幾級簽字,最後到了台級領導那裏還是沒批,隻得放棄,可見央視還是原則性最強的。

新聞節目大體包括:中央台、各省、市的新聞聯播等新聞欄目,還有《焦點訪談》《新聞1+1》《新聞會客廳》《法製在線》《法治進行時》等新聞專題欄目。

國內新聞主持人的代表人物,央視趙忠祥、邢誌斌、羅京、李瑞英、白岩鬆、水均益、海霞,地方台各省新聞聯播主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