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突出發展主體的教學評價(1)(3 / 3)

美國基礎教育特別強調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注重評價的科學性,把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定位在學生的不斷完善和終身發展上。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身心、認知與智能的協調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包括:①獲取所需要的信息;②清晰地思考問題;③有效地交流與溝通;④理解社會、人類及環境;⑤個人的生存能力。為此,美國中小學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桎梏,賦予了學校教育更加豐富的內涵。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實行主修課與選修課結合;在教育方式上實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在學習方法上倡導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在培養目標上要求特色教育與精英教育結合;在評價模式上強調模糊評價、個別評價和團隊評價結合。學生高中畢業時,隻需參加學業能力測試,這項測驗主要考核學生的數學和語文程度,學生可以參加多次考試,取其中最佳成績,從而有效地避免了一次考試定終身的偶然性。各大學在錄取新生時,除了看學業能力測驗成績外,還要綜合參考學生的道德品質、興趣特長、個人自傳、教師評價以及社區推薦等有關情況。70%的學生高中畢業後都可以進入四年製或兩年製大學學習,其餘的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選報軍事院校或職業學校(美國對考試功能的選擇是考試本身隻有檢測功能,沒有淘汰功能,考試隻是手段,麵對考試結果我們可以有很多選擇)。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的基礎教育,由於評價機製完備,評價方法科學,學校教育為學生營造了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習氛圍,因而美國學生往往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知識麵寬、動手能力強,顯示出較強的後發優勢。

美國小學教育很注重兒童天性。每天隻布置十分鍾的課外作業。上課時將課桌圍在一起,學生麵對麵圍著桌子坐,教室兩麵或四麵牆上都有黑板,老師可以在任何一塊黑板上寫字。原因據說是年紀小的學生好動,比較沒有耐心,一直重複同一件事容易走神。

美國在中學階段就實行選課製。學生活動以年級為單位,班級結構鬆散,他們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也沒有統一的楷模榜樣。課程按數學、語文、曆史、科學設置,內容淺顯而廣泛,一般普通高中僅外語就設置了包括漢語在內的五、六種語言,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

再說考試升學。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一律不考。中小學學完一門課程考一門,沒有期考,也沒有成績報告單和評選優秀學生。美國的全國高考(SAT)也不是一考定終身,還必須以高中成績的平均數、分年級按成績排列的名次作依據,如果有為社會義務服務的經曆或其他特長(如體育、音樂、繪畫等),就更容易被名牌大學錄取。

總之,美國基礎教育以人本教育為宗旨,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以其自主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而美國經濟的騰飛又為基礎教育的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背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得美國的基礎教育顯示出勃勃生機。

多種多樣的課堂評分方法

美國中小學常用的課堂評分方法有四種:字母評分製、數字百分製、數字五分製、及格和不及格製。現在簡要介紹如下:

一、字母評分製(Letter Grades:A to F)

字母評分製是美國中小學法定學科(英語、音樂、藝術、社會科等)的最常見評分方法。其中規定,“A”是最高分,“F”是最低分,中間依次是“B”、“C”和“D”。有時在五個字母上還用“+”和“-”進一步表示分數,如A\[-\]、B\[+\]、B\[-\]、C\[+\]、C\[-\]、D\[+\]和D\[-\],但“A\[+\]”、“F\[+\]”、“F\[-\]”很少被人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