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計算機程序。計算機程序是最重要的一種計算機軟件,它按照所要達到的目的控製計算機操作。一般說來,法律保護計算機程序有三種方式可以考慮。第一種是用專利保護,但由於計算機程序沒有技術特性,夠不上專利法意義上的發明,因而許多國家法律都規定,計算機程序不能用專利保護。第二種是用著作權保護,如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計算機軟件是該法所稱的作品。第三種是用防止違反商業秘密法的法律規定加以保護,我國學者正在呼籲製定商業秘密法,但該法能否保護計算機軟件,還有待於探討和論證。
(11)商標。商標作為一種商品標記,是商品經濟時代的產物,並已逐步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可以利用它進行廣告宣傳,傾銷商品,爭奪市場。同時,商標還是一種保護壟斷生產,並通過商品的信譽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重要工具。特別是1857年法國第一部“商標法”、《關於以使用原則和不審査原則為內容的製造標記和商標》)出台之後,法律保護企業商品生產壟斷性的意義更為重大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樣式由工業經濟時代的“大一統”規模生產轉變為“反映個性”的個別生產。在相同性能的產品中,選擇某種名牌和某一固定廠家的產品,則已成為趨勢。商標的保護和注冊,將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企業行為,而且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一種重要手段。
(12)廠商名稱。它與商標的性質是一致的。即指經國家有關單位注冊、受法律保護的廠商名稱。
(13)企業所有製。所有製是社會基本製度的要素之一。企業所有製是指企業資產(包括有形、無形;固定、流動)歸誰所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生產要素的綜合體,社會財富(精神的、物質的)的產出載體,已經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社會商品”。隨著“企業”在不同所有製主體之間的轉移,企業的所有製也同時發生變化。同時,在市場競爭機製的作用下,不同的所有製之間相匹配,可以產出最大的綜合效益。例如,完全競爭的行業(如飲食、服裝等),就比較適應於民營企業。而一些投資規模大、牽涉麵廣的行業(如郵電、軍工等)則較適應於國有企業。但這種適應與匹配是隨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企業選擇適應自身發展的所有製形式,必須要從宏觀的角度考慮微觀的經營才能使企業的產出最大。
(14)企業管理係統。是企業圍繞著“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所建立的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管理信息收集、管理信息處理、管理信息反饋的綜合集成係統。它以計算機為基本手段,以人所獲知的管理理論以及具體企業的管理經驗為基礎。它與企業生產的硬件一起構成整個企業的經營係統,從而保證企業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企業管理係統是企業經營的靈魂,指導著企業的營運。就一個長時期而言,企業管理係統是動態發展的;而就一個短時期而言,企業管理係統則是靜態的。靜態保證了企業經營的穩定性,動態保證了企業適應市場的變化。企業管理係統屬於知識軟技術的範疇,在企業經營成本中,可占到(美國矽穀公司的平均數)左右,因此,它在一定程序上標誌著企業的知識經濟水平。
(15)優惠融資條件。它是企業經營的外生變量,反映現代企業在營運資本的過程中借助外部資金的條件。在商業融資行為中,融資者與被融資者是統一的兩方麵,兩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優惠融資條件的賦予,隻能針對那些能夠給融資者帶來利益的被融資者。公司要想得到優惠融資,必須能為融資者帶來更多的利益,這樣作為被融資主體就有一個“投入產出”比率的問題,即在融資成本最小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融資利益。由於這一成本的“可塑性”與公司的人為因素有關,優惠融資條件與非優惠融資條件之間的“差益”為優惠融資條件的“公司利益”,優惠融資條件與非優惠融資條件之間的“投入差”為優惠融資條件的“成本”,這一成本的營運過程也是智慧資本的營運過程。
(16)生產許可證。國家和政府為了保證宏觀利益,針對某一具體的產品和服務對象往往采取某種特許政策 生產許可證,就是這種特許政策的表現形式。這種“特許政策”具有行政強製性,可以保證生產企業的壟斷地位,從而使企業可以獲取壟斷利益。
(17)企業管理信息網絡化。隨著計算機與遠程通信技術的發展,企業內部的聯網、企業之間的聯網、企業 貿易夥伴及用戶的聯網、企業與社會信息係統之間的聯網改變了企業經貿活動的傳統模式。信息技術成為企業跨機構、跨地區、跨國經貿活動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由於企業之間通過信息網絡進行交流,無紙貿易和電子數據傳輸取代了沿用數百年的紙張文書。信息技術不僅僅是傳輸工具,而且成為戰略手段,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全球性數據網絡時代,全球範圍的集成式數據服務網絡,集聲音、數據、文本、圖像為一體,為公司提供了技術通信和快速反應的控製係統。各種信息技術融 一體,在企業中得到綜合利用,使計算機輔助設計、數字數據控製、聯機過程控製、聯機質量控製、即時監測等 為一體,實現設計、工程、生產、生產營銷一體化。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商業環境中,信息的即時性可能成為商業成敗的關鍵。而一體化的信息技術係統將為企業提供這方麵的優勢。
四、市場資本
1.市場資本
(1)市場資本及邊界定義。
這裏討論的市場資本,是知識經濟大背景下廣義的市場資本。首先它是作為市場環境支持人力資本轉化、實現生產目的的客觀因素,這是相對於智慧資本作用的“公司範圍”而言的。例如:客戶資源是客觀存在於社會上或者說是市場上的,但公司對市場的預測、引導有利於自身的公司,則是作用於本公司的市場資本了,這與馬克思論述的產品成為商品並實現商品價值一樣,存在驚險的一跳。馬克思把企業的生產到價值(利潤)的實現過程稱之為“驚險的一躍”。在這個“跳躍”中,如果生產的產品能夠符合市場的要求,順利的實現銷售,則這一跳躍成功;如果不能成功,摔壞的將是產品的所有者。顯然,作用於這驚險的一跳的是市場等外生資源,但內部因素則能促進這驚險的一跳是否成功。市場載體是屬於公司產出的外生變量。
其次,市場資本是在人力資本的作用下,以適應市場環境為目標的內部因素,這主要是通過人力資本的主導作用,為了適應市場要素對公司目標的製約而做出的反 用。例如“公司形象”設計、廣告資料、商標等。因為每個公司對市場判斷、預測決策不同,所以造成了不同的公司,在相同的時間內產出的結果大相徑庭。因此,市場資本的內部因素是公司實現“驚險的一躍”的主要杠杆,是屬於公司的內生變量。
再次,市場資本是規範市場、調整市場關係,支持廣義(廣泛)人力資本轉化,實現生產目標的社會環境。一般而言,這主要是指國家通過相關法律,實現對人力資本支持的若幹規範以及調整市場關係的相關文件(通常稱之為法律、政策等)所形成的社會環境。例如經濟法體係的 所有內容都屬於此類。這種社會環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既製訂市場規則,同時又是執行規則的裁判,從而使市場按照執行者的意誌(當然也要遵循市場規律)運行,以減少市場的盲目性,進一步適應社會的規則性。
(2)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與工業經濟時代的市場。
在工業經濟時代,“市場”的定義是:①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②廣義:包括狹義立場在內,還有無形市場,主要是指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靠廣告、中間商以及其它交易形式,尋找貨源或買主,溝通買賣雙方,促進成交。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市場”的內涵、對象與工業經濟時代都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市場工具方麵將有較大的不同,主要表現為物流與信息流是一致的、對應的。而在工業經濟時代,則是物流與貨幣流一致,且相對應。可見信息流的主體作用是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的明顯特征,即通過信息流的作用完成物資貨幣的交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