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課堂教學中,導入新課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環節,一堂成功的教學課,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入語。選擇合適的導入語,就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直接的學習動機,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上來,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基礎。
(第一節)知識導入
導入知識,培養能力是課堂導入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課題,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能力的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導入教學方法。
導入知識,教師可以以舊帶新,溫故知新,尋章摘句,直奔主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交流學習心得,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吸引學生攀登新的知識高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所以,作為教師,從教學的一開始就要注意運用恰當的方法。
那麼,我們來看導入知識、培養能力的五種導入方法:
一、複習導入法
複習導入法是指教師在每堂課的起始階段,通常采用複習已學過的知識和內容作為導入新課的方法,來開啟新知識的大門。這種方法,主要是教師在教授新課時利用新舊知識間的邏輯聯係,即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展與延伸,從而找出新舊知識聯結的交點,由舊知識的複習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
巴甫洛夫曾指出:“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因此,複習導入法的運用就成為教師課堂教學中常常用到導課方式。
例如:
王老師在講《鬆鼠的尾巴》一課之前,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師:“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小壁虎借尾巴》,今天我們再來認一認,這些又是誰的尾巴?”說完王老師出示了一組動物尾巴的圖片。
生:“壁虎、牛、魚、燕子……”
板書:尾巴
師:“這些動物的尾巴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這些尾巴的作用很大,簡單說說這些尾巴的作用。)
師:“今天,我們又要來認識一種十分可愛的小動物。”
(出示鬆鼠圖。)
師:“你們覺得小鬆鼠的尾巴怎麼樣?”
學生暢所欲言。
師:“課文中有一句話寫道:‘小鬆鼠有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
(出示句子。)
師:“‘毛茸茸’和‘大’使我們體會到鬆鼠的尾巴是那樣蓬鬆柔軟,摸上去很舒適。”
板書:鬆鼠的(補全課題。)
師:“鬆鼠的尾巴有什麼作用呢?學習了課文就明白了。”
在本課的導入設計中,王老師從《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引出“尾巴”一詞,通過“認尾巴”、“談作用”說說不同的尾巴有不同的用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自然地導入新課《鬆鼠的尾巴》,並直奔文章中心“鬆鼠的尾巴有什麼作用”。這樣一來,學生原本想知道的內容通過王老師巧妙的導入而揭示出來,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大大激發。同時,引入文中的一句話:“小鬆鼠有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通過讓學生理解鬆鼠的尾巴具有“毛茸茸”和“大”的特點,為學習下文作好鋪墊。
以複習舊知識作為橋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導入部分緊扣課文,通過理解“毛茸茸”和“大”來理解小鬆鼠尾巴的特點,鞏固了對字、詞的理解,同時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當然,運用複習導入法時,我們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複習導課中的“溫故”隻不過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在於導入新課。
第二,所複習導入的知識與新課內容要有密切聯係,避免發生導入內容與新課知識之間脫節。
第三,導入新課前,教師要摸清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導入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談話導入法
談話導入是指用說話的形式交流感情、發表意見、討論問題的一種導入方式。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最簡單的交流方式,也是新課導入中應用最多、效果最顯著的方式之一。談話導入能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特別是在課堂中教師和藹的神情,循循善誘的啟發引導、輕鬆的談話方式,營造了溫馨的“自己人效應”,調動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不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使師生雙方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溝通。它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習知識,明顯減輕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壓力和接受新知識的恐懼感。
例如:
宋老師在講《香雪海》這課之前,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誰去過無錫?能向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學生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生:“我去過無錫,那裏的肉饅頭、肉包子、水密桃,很好吃。”
生:“我去過無錫的太湖,在太湖邊,你可以遊玩、捉蟹,還可以釣魚。”
(老師看學生的興趣已被提起,接著學生的話題,轉入課題。)
師:“對啊!無錫不僅有太湖,還有美麗的梅園。每當冬天,當你漫步在梅園,你一定會被滿園的香雪海所迷住。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無錫,看一看美麗的香雪海,好嗎?”
生:“好。”
學生興奮勁兒,一下子全被激起,聽著動聽的音樂,唱著歌,他們一路歡聲笑語。當音樂結束,宋老師馬上掛出梅園圖,學生身臨其境,仿佛真的來到梅園。宋老師接著出示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