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導入的優勢在於利用語言、音樂等各種手段,製造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環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維,使學生處於樂學的學習狀態,這是談話導入的優勢。上例中,當宋老師運用音樂、圖畫以及感情充沛的語言,營造一種與課文情感協調一致的氛圍時,學生馬上進入課文所規定的情境。這樣,就為學生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作了感情上的準備,而且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隔閡。整個導語先聲奪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當然,運用談話導入法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教師要掌握對教材的理解,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巧妙設計談話內容。
第二,教師的語言應富有感染力,態度和藹可親,要循循善誘、巧妙點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到知識。
三、直接導入法
直接導入法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師隻需要概述新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程序,明確學習目標和要求,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並準備參與教學活動,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入方式。
例如:
王老師在講《英國工業革命》一課之前,是這樣設計導語的:
“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是‘英國工業革命’”。(板書課題)“學好這一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原理,對鄧小平同誌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點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等問題加深理解。所以學好這節課具有不尋常的現實意義。”
《英國工業革命》的導入直截了當,目的明確,使學生上課之初就明白自己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助於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當然,運用直接導入法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教師要掌握對教材的理解,導入時要緊扣教學重點,教師的語言要精練、簡潔。在導入時間上不易過長,否則起到反麵效果,激發不起孩子的求知欲。
第二,為了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明確本節課的教學要求,教師可以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文字等來幫助講解,吸引學生的多方感官,提高導入效果。
四、歸納導入法
歸納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歸納總結前一節的教學內容,或者是習題作業、實驗作業、考卷分析中將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並進行分析原因從而導入新課。如在引入新知識前,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新知識背景中的一些個別對象,讓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綜合,誘使學生萌發猜想,引出規律。
例如:
張老師在講《我的小汽車》一節繪畫課之前,是這樣設計導語的:
美術課一開始張老師就給學生欣賞了一段歡快的音樂。
師:“剛才的音樂裏大家聽到了什麼呢?”
生:“汽車嗽叭聲。”
生:“還有司機說話聲。”
師:“嗯,你們喜歡汽車嗎?”(教師笑著說。)
生:“喜歡!”(學生大聲回答,尤其是男同學。)
師:“你們知道有哪幾類不同的汽車呢?”
(話音剛落,學生們的手就紛紛舉了起來。)
生:“轎車,卡車,麵包車,公共汽車,雙層車,水車……”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啊。”
(張老師掛出很多的汽車圖片給大家欣賞,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
師:“雖然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汽車,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有什麼共同之處?請大家討論一下。”
生:“有車身、車輪、車窗。”
(張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上畫了起來,她先畫車身、再畫車輪、最後畫了車窗。)
師:“看,原來汽車都是由這三個部分組成的啊。”
師:“今天我們就來畫小汽車。”
張老師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類型汽車的造型,以便打開學生的思路,通過討論之後學生就很容易找到汽車的相同之處,這樣一來,張老師把看似複雜的汽車歸納為三部分,不僅有助於學生思考,更是解決教學的重點。
由此看來,通過歸納導入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發現總結規律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效率。
五、摘錄導入法
摘錄導入法是指教師在講課前讓學生摘錄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或請學生在課外搜集與新授課有關的內容並加以適當地摘錄然後過渡到全文講授的方法。
例如:
徐老師在講《舊上海的租界》這一課之前,是這樣設計導語的:
師:“同學們,1840年,由於清政府的無能,鴉片戰爭慘遭失敗。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上節課,老師請大家回家將《中英南京條約》的有關內容摘錄下來,大家準備好了嗎?”
(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聽了大家剛才交流的內容,相信你們此時的心情一定和老師一樣沉重。《中英南京條約》中有一條為開放上海、廈門、福州、寧波和廣州為通商口岸,這與今天的改革開放有著本質的區別。當時的外國人可以從這五處口岸將貨物直接輸入中國,同時掠奪中國的各種物資。上海是其中的一個口岸,殖民者的魔爪也伸向了上海,上海成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要據點。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那麼上海發生了什麼變化呢?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舊上海的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