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在師生共議的基礎上,教師隻以寥寥數語便可對全課進行總結。可以說,結尾的總結性提問既呈現出全課的總體構思與精華所在,又對曆史發展的大趨勢作了探討,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二、練習式
這種練習不是一般的作業,它既是對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情況的檢查,又是通過學生的練習對本課內容進行總結。因此,必須精心設計出練習題,在課堂的結束階段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以及師生的共同活動,當堂消化這節課的新知識,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式一般可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編提綱。
編提綱是教師指導學生針對教材內容要點,編寫出一個綱要來。操作程序為:首先,教師提出題目並說明編寫提綱的要求。其次,全班學生邊看教材邊編製個人的提綱。然後,請一名學生念自己的提綱,大家再補正。最後,教師總結,給出參考答案,完成這堂課的總結。
第二,填空格。
填空格是教師在課堂結束之前,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的空格練習。
例如:
彭老師總結《唐代的交通》一課時,掛出一塊小黑板,上麵畫了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圓圈。教師要求學生通過記憶,在圓圈裏分別填上相關國家地區的名稱。對於這種別致的總結方法,學生們很感興趣。不一會兒,“汽球圖”便成了一幅漂亮的示意圖解,它不僅幫助學生記住了與唐朝有交通聯係的那些國家,而且掌握了它們的位置以及和唐朝聯係的交通形式,形象直觀,顯示了圖示總結的優點。
(3)談體會
談體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結束方式,它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歸納並講述上課的內容。
例如:
《戊戌變法》一課中,唐老師在敘述了戊戌六君子英勇獻身的事跡後,再加問:這短短103天的變法真正留給後人的是什麼?或者說維新誌士用他們的鮮血向我們說明了什麼?學生展開討論,抒發自己的感受:A.他們用鮮血激勵後人去為救國而奮鬥;B.要救國不能隻靠舊勢力、皇帝,而應依靠人民的力量;C.中華民族的救亡之路是反帝反封建。其後,教師進行總結。
教師了為突出戊戌變法一課中的愛國主義因素,采用談體會的總結方法,含而不露,讓這些道理在學生心靈中勃然而生,脫口而出,老師隻需在精要之處略為闡發其中道理,學生自會領悟。這種形式比較符合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五節)首尾呼應
首尾呼應總結與導入時設置的懸念相呼應。導入時提出的問題,總結時再度提起,重新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
學習“日界線”時,李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當麥哲倫的水手們環球一周歸來時,船上的日曆是1522年9月6日星期四,而西班牙當地的日期卻是1522年9月7日星期五,船上失去的一天哪兒去了?”課程即將結束時又提出這個問題請大家思考。學生們運用剛剛學到的關於日界線的知識,迅速答出:“當麥哲倫的水手們自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時,日期應當增加一天,而水手們當時並不了解這一點,因而船上的日期比西班牙當地少一天。”這節課在學生成功的喜悅中圓滿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