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教師課堂教學的結束技能(2 / 3)

比較是小學常用的思維方法,也是一個最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教師在課堂結束時恰當地運用比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三節)鋪墊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用幾課時講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的情況。對於這樣的情況,教師不僅要考慮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還要考慮下一節、後幾節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設計結束時,一定要認真研究怎樣為下一節的教學活動作鋪墊。另外,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都要重視它,結束時也是如此。所以,有相當數量的結束是為下一節教學活動作好鋪墊,同時又為學生發展智力提供了有利條件。

例如:

王老師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第一課時結束時,在黑板上出了兩道題,讓同學們去做。這兩道題是:

(1)17×33+33×33=(2)101×99=

在做題過程中,王老師大部分同學都是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第(1)題,而第(2)題隻有少數人想到乘法分配律,把101×99看成:(101+1)×99=100×99+1×99。王老師就讓其中一個學生介紹他為什麼這樣想?這種作法有什麼好處?接著王老師強調指出:“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這實際也是以後幾節課的教學內容。這樣的結束,不僅為後幾節留下了伏筆,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為學生發展智力提供了條件。這樣的結束教師們經常采用,取得不少寶貴經驗。如,有些老師在應題教學結束時開展的一題多解、一題多用;前麵舉過的例子:把下麵幾個分數由小到大排列引導學生運用剛學過的知識解決後麵要學的新問題。

(第四節)練習鞏固

如果在學習的結尾一味由教師歸納,則不易引起學生重視,而且教師也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若在結束教學時教師出題讓學生思考,不僅能夠重新引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而且能夠起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深化學生認識的作用。結束時的練習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突出綜合性,並講求變化。下麵我們將練習鞏固分為以下幾種:

一、答對式

答對是指以師生問答方式來完成的一種總結方式。設疑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衝動,創造一個緊張思考問題的良好氛圍。在答對中,既能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教材的有關知識,鞏固所學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因此,以師生問答方式進行總結,是教師們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

例如:

在講完西漢興盛這節課後,進行總結提問:“由於漢初貧困和吸取秦亡教訓,統治者一方麵,采取了休養生息這一國策,促使經濟恢複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另一方麵,又采取一係列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使西漢達到鼎盛。那麼,你得到哪些啟示?”學生們紛紛議論,得出結論之一:國家的興盛關鍵在於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再引導提問:“為什麼漢朝會出現興盛景象?”學生得出結論之二:劉邦、文帝、景帝是曆史上的傑出人物,他們順應民心,采取一係列有利於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的重大舉措,使漢朝走向興盛。然後再問:“漢朝興盛隻是統治者的功勞嗎?”學生得出結論之三:人民群眾對曆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具體內容有:人民推翻暴秦;推動統治者製定休養生息的國策;以辛勤勞動促進了經濟發展;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