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材料有定式又沒有定式(3)(1 / 3)

以往,我曾多次講到《人民日報》總編輯範敬宜先生的《總編輯手記》。他在任期間,我沒有機會向他請教,隻能從報上注意他的名字及其文章。後來,得到他的《總編輯手記》一書,從這個“窗口”探頭進去,看到許多編報背後的來龍去脈,了解到許多編輯的藝術和標題處理手段。再後來,我到北京出差,通過朋友溝通,特意將範敬宜先生請出來喝過茶,並向他求取《敬宜筆記》一書。盡管自己見識有限,卻也老早就認識到他出手不凡。如何不凡?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他的文章如行雲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飾,秀色天成,讀後讓人明白很多人情事理,得到極大享受。尤其是讀的時候,思想感情受文章的吸引,或卷或舒,得大自由,得大自在。

範敬宜先生後來又出過《敬宜筆記續編》,兩本“筆記”,我都拜讀過,讀起來很舒服,處處可以感受到他的“流利暢達而靈氣內溢”。讀過之後,回味起來,竟有說不出的舒暢。即使時間久了,回味從記憶中漸漸褪去,再次瀏覽目錄,隨著題目的提示,又回到閱讀時的快樂,仍然會有流連忘返的感覺。其實,即使不作那樣的回味,隻看目錄中的題目,也是一種享受。他的題目,不像魯迅那樣尖銳深刻,卻多了幾分靜、美、秀。具體的好,我難以一一道來。

《總編輯手記》中有諸多關於標題的真知灼見,而且切合報紙和公文寫作。一是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抓住帶全局性的問題;二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研究“重磅炸彈”;三是樹立精品意識,精益求精,在“新”上用功用力;四是在研究問題上下功夫,以思想深度取勝;五是要有搶製高點的觀念,高出一籌,還要先走一步。這五條都是做好題目的大原則,也是一些基本要求。再具體一點,也有五條:一是抓住傳神的細節,把埋在飯碗裏的肉挑出來;二是畫龍點睛,把“精、氣、神”提高一個檔次;三是深入一分,抓住傳神的細節,把“題眼”拎出來;四是要“活”不要“油”,在莊重的前提下求活潑;五是硬軟搭配,長短結合。

範敬宜先生退休後出任清華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我很想去聽他的課或是講座,一直沒有找到機會。下麵,從我自己的摸索中,講一點與標題有關的方法性的東西。

一是在廣泛瀏覽中借鑒。大量的書刊和報紙,特別是名人文章,都是借鑒的材料。這方麵有三件事對我印象較深。一件是剛參加工作不久,有一陣對研究標題產生濃厚興趣,從報紙上抄了一本標題,從中尋找擬定標題的規律。這當中,引我上鉤的,是總在心裏問,人家為什麼能把標題擬得這麼好?這個問題雖然至今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也沒有從中找到可以用三言兩語概括的揭示內在規律的概念,但總算多少摸到一些門道。一件是曾把毛主席編輯《中國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改定的與未改的標題抄在一起對照研究。其中有一個標題,至今記憶猶新。就是“看,大青山變了樣子!”原來的標題是山西省委打的報告,報告的標題有三十多個字,經毛主席這麼一改,感覺特簡潔、特亮堂、特瀟灑,偉人的風度也躍然紙上。使人覺得有聲音,有色彩,繪聲繪色,蛙聲十裏報喜來。再一件是通過研讀葉聖陶《修改文章的藝術》一書,其中也包括對標題的修改。在我心目中,葉聖陶先生始終是一個誨人不倦的好老師。他特別紮實,總是有十桶水,才奉獻出一滴水,而這一滴水卻可照出太陽的光輝。他的《修改文章的藝術》、《文章例話》以及與夏尊合著的《文心》,都是我喜歡並對我產生過影響的書。我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在這平易紮實中,慢慢體會他的修改藝術,標題怎麼好,怎麼才能好,文章怎麼好,怎麼才能提高,都有了。

我思也鈍。雖然用過一點功夫,至今仍處於較為低級這麼一個層次。有時為擬好一個標題,真有一種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但我始終相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做詩尚且如此,多讀書,讀書多了,擬定標題當不是太難的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隨著一個點子出現,一個好的標題,也會很快浮上來。

二是反複比較中選擇。一個標題的出現,尤其是形成,其實是對幾個方案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一般是在自己大腦這個加工廠中私下進行,有時也在討論比較中選擇。

記得在長軸搞大規模調研,領導安排起草調查報告。那樣興師動眾,調動“千軍萬馬”,折騰了一個多月,肯定要出點“成果”,至少在材料上要出點效果。這樣的材料,期望值和要求上都比較高。在擬定大小標題時,為了達到較為深刻大氣的要求,幾位朋友通宵討論比較,不知東方之既白。領導看後說,不看內容,隻看這幾個大小標題,就知道真下功夫了。

有誰會像用尺子量布、用戥子稱斤兩那樣,拿教科書上的概念,來衡量一個標題的優劣呢?好與不好,不過是比較而言,更何況教科書上的概念,也是比較後的概括。所以說,一個標題的好與差固然有基本的衡量標準,但主要是在比較中分優劣。可以在較大範圍比較,也可以在較小範圍比較。可以自擬幾個標題比較,也可以幾個人同時擬出一批題目在比較中選擇。比較是升華的最好途徑。在幾個標題的比較中,汲取各自優點,或者叫取優重組,就升華了。我前麵講到協同作戰,其中就有集思廣益的一麵,也有促進比較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