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修養(5)(1 / 3)

一、躬行與篤行

一躬行與篤行意思相近,“躬行”是親身實踐之意,“篤行”是一心一意實行之意。儒家基本經典《中庸》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謂君子應廣博地學習,審慎地問辨、思考,最後是篤實地踐行。“學問思辨行”與(伏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同為修身的重要項目,曆代思想家對此都有論述,但知與行作為哲學範疇在宋明理學中討論最多。所以躬行、篤行各方麵的含義,理學家所說最為深切著名,知行先後、知行輕重、知行合一等問題的考察,都得到超越前人的成果。中國古代思想家對躬行實踐的強調,集中代表了中華民族思維方式重實踐、重道德修養、重實用技術等特點,這些特點對實踐高於理論、實用高於玄想、務實不尚空言等民族性格的養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應結合民族思維的這些特點和道德修養的具體項目,辨析其深切含義,是大有益處的。

二、慎言與慎動

慎言與慎動是指言語和行為要謹慎,勿放縱之意。中國最早的經典《詩經》、《佐傳》中就有對慎言的記載。《詩經》以白玉之暇易磨,而言語中的錯誤難改來說明言語應該謹慎,應該深思熟慮而後提出。《左傳》更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話,強調說話要有憑據,認為信口開河是結怨招禍的根由。孔子以“訥於言而謹於行”作為仁人的重要標誌,反對言過其實,更反對巧言令色取悅於人。就連極少言道德修養的老子,也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樣的雋語名言。《易傳》把能否“謹言行”作為事之成敗的重要因素,嵇康的《家誡》、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都把謹言慎行引為訓誡後代的重要內容。宋明理學更把言語行為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麵,教導弟子多在言行上省察克製,不敢有絲毫放逸,並強調“慎獨”,在人不知而己獨知時檢點行為。中國古代思想家關於慎言慎動的論述,對於我們是有益的。我們應該時時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待人接物,謙虛謹慎,從日常行為上培養嚴謹的作風。當然,謹慎不至於拘泥,灑脫不至於放逸。

三、事上磨煉

事上磨煉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有價值的修養方法。孔子教人在具體事務上鍛煉才幹,磨煉意誌。孟子認為實際事務甚至痛苦境地的磨煉是人擔當大任的先決條件。宋明理學提倡“極高明而道中庸”,更把事上磨煉作為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中國古代思想家普遍認為,事上磨煉比書本所得更真實、更深切。事上磨煉既做了實事,又能在其中體驗人生,增進修養。“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是一般人的信條。特別是在明清之際,實學思潮興起,反對空疏講論,提倡經世致用,更給事上磨煉增加了新內容。如明代王廷相的“習於己而不達於事者謂之腐儒”,“博於外而尤貴精於內,討諸理而尤貴達於事”,還有胡居仁的“聖賢之學無不在實地上做”等等。

事上磨煉表明儒家注重現實、注重實際事務,把在具體社會生活中培養理想人格作為根本修養方法。這對於現代人培養實際能力,磨煉意誌,造就健全人格,豐富生活閱曆,樹立良好的責任感和人生觀,都會起到積極有益的作用。

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

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學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特點,就是以道德統帥知識,強調真和善的統一。至真至善,是中國古代理想人格的極致。至真至善的人,就是聖人。雖然稱得上聖人的隻是極少數,如儒家所謂聖人不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數人,但曆代都有士人把成聖賢作為最高目標。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智統一。仁的包蘊很廣,涉及道德的各個方麵;智,主要的意思是才能。另外,孔子認為“仁者不懼”,所以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氣,也就是智仁勇“三達德”。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奉行正義,始終不渝;《易傳》的理想人格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說,是一個與天地精神為一的人。荀子和以後的儒家,又給聖人增添了新的內容,對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氣象”和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作了具體描述。道家也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如莊子曾用“真人”、“神人”、“至人”表示他的理想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往往被賦予某些超人的性質,如莊子的所謂“登高不傈、稻火不傷、入水不溺”等等。而老子的思想人格,是與自然原始質樸為一的人,即所謂的“複歸於嬰兒”。儒道二家的人格理想相統一,便是魏晉的聖人觀。它顯著的特點是內聖外王。魏晉玄學的理想人格是人世而出世的,即“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衝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宋明理學剔除了道家理想人格中的超人性質,把理想人格放在平實的、現世的基礎上。理想人格是人世中的一員,他不是超人的存在,但他又難以企及,理想人格既切近又高遠。宋明理學論證了理想人格的根據,認為理想人格代表了天道、誠;理想人格的氣象,就是“啐麵盎背”、“德潤身”、“四時佳興與人同”;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就是孔顏樂處;理想人格的修養特點,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理想人格的現實道路,就是格物致知、涵養用敬、致良知等。宋明理學對理想人格的各個方麵都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作了充分闡發,可以說,它是名副其實的聖賢之學。宋明理學的聖賢觀一直延續下來,直到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才受到根本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