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有不同的層次,有聖人、亞聖、賢人之分。明代思想家王廷相說:“聖人,道德之宗正,仁義禮樂之宰攝,世固不獲見之矣。其次莫如亞聖者,契道之真,以命令於一世焉。”聖人,則孔子;亞聖,則顏回、孟子;賢人,則曆代大哲。理想人格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境界。聖賢氣象,是他們精神境界的外在表現;聖賢功業,是他們的精神境界發出的作為。對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曆代儒者都有論述,至宋明集其大成。如:聖賢誌氣如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能知幾,能審位,能踐形,不怨天,不尤人,聖人之辭簡,其理渾……聖人的精神境界是純粹而完美的,是難以企及的,但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又是可以努力修養達到的。
一、君子與聖賢
君子即有較高道德水準的人。聖賢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指理想的、完美的人格。聖人在層次上高於賢人。儒家所說的聖人,多為上古時代的帝王及賢臣,如堯、舜、禹、周公、孔子等,儒家還構造了一個聖聖相傳的“道德”,樹立了一群不同時代的人格典範。
中國關於君子和聖賢的論述極多,涉及何為君子、聖賢,聖賢的精神境界及其外在表現,修養成聖賢的途徑等等。可以說,中國是個崇拜聖賢的國家,儒家學說從廣義上說可以說是成聖成賢的一套理論。許多理學家也稱自己講求的學說為“聖學”。中國古代典籍對君子和聖賢有許多描述。孔子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說君子,以“博施濟眾”而又有崇高道德的人為聖人。這些說法,為以後的君子、聖人定下了標準。君子重在個人品德,聖賢則道德功業並重。
君子、聖賢代表了不同的人格層次,是曆代士人的追求目標。曆史上聖賢的人格和功業,曾激勵過無數人努力奮鬥。隻要剔除其中不符合新時代精神的成分,古代聖賢的許多方麵仍然是我們可以效法的,我們需要新時代的君子和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