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相關醫學術語簡介(1 / 2)

作為本書的主要讀者一一中風病人及其家屬、親朋好友,在滿懷熱情地閱讀本書的時候,可能會被一些生僻的醫學術語所困擾,因而對實用內容的了解大受影響,也就是說,這些醫學術語是學習本書的一道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編者精心選擇了與中風有關的18條醫學術語,加以簡要解釋,力求使讀者讀得懂,從而為理解全書打下基礎。

1.中風

中風,醫學上稱腦血管意外、腦卒中,中風是其俗稱。它是嚴重威脅老年人生命的頭號殺手。中風與高血壓病密切相關,而我國高血壓病人已達1個億,可見中風發病的態勢之嚴峻。據統計,我國中風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每年新發病的中風病人近150萬,其中近半數因為病情重危在急性期死亡,餘下半數病人則常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如偏癱、失語等。中風臨床上按其發病急緩程度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發病的占大多數。按疾病的性質中風又可分為出血性(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及短暫腦缺血發作等)兩大類。

2.腦出血、腦梗死與腦栓塞

(1)腦出血

腦出血為腦血管破裂出血,稱為出血性腦卒中,過去又稱腦溢血。是指並非由外傷所引起的腦血管破裂、腦實質內的出血。腦出血絕大多數由高血壓合並動脈硬化引起,是死亡率和致殘率極高的一種常見病。本書將重點談及該病的康複與護理辦法。

(2)腦梗死

腦梗死是由於腦動脈硬化、血管狹窄或閉塞,致使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相應部位的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和軟化,因而出現腦功能障礙。腦血栓是引起腦梗死最多見的一種致病因素。本書也將重點談到該病的康複與護理辦法。

(3)腦栓塞

腦栓塞是指各種栓子(血液中異常的固體、液體、氣體)隨血流進入腦動脈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應供血區的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出現腦功能障礙。

心源性的栓子是腦栓塞中最常見的致病因素。當病人患有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狹窄並發心房顫動時,左心房擴大,血流緩慢遊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而發生附壁血栓,心房顫動時出現的血流不規則流動易使栓子脫落並隨血液循環流人大腦而導致腦栓塞。此外,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病人的瓣膜上的炎性贅生物較脆,也易脫落,心肌梗死或心肌病時心內膜病變形成的附壁血栓脫落等,均可形成栓子,造成腦栓塞。短暫腦缺血發作

3.短暫腦缺血發作

又稱小中風,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病損所致的短暫的局限性腦功能障礙。本病發作突然,症狀持續數分鍾至數十分鍾,一般不超過24小時,發作停止後神經症狀完全消失。此種情況有反複發作的趨勢,並逐漸加重。一部分病人終至發生腦血栓。

4.生命體征

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與生命息息相關,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表現,統稱為生命體征。生命體征受大腦皮層控製,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而保持其恒定。當機體發生病變時,這些生命體征也就隨著發生相應的改變,若能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處理,對疾病的控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體征常常是發現某些疾病及判斷疾病是否惡化的重要指標。

5.意識陣礙

意識障礙是神經係統病人的一種常見症狀,按意識障礙的程度一般可分為4種。

(1)嗜睡

嗜睡是意識障礙的早期表現,也是最輕的一種。表現為精神萎靡、動作減少。病人持續處於睡眠狀態,但能被喚醒,醒後能正確地對答,尚能配合醫療護理檢查,但當外界刺激停止後又進入睡眼狀態。

(2)昏睡

病人意識清晰水平較前者降低,較重的痛覺或較響的言語刺激方可喚醒,醒後能做簡短、模糊且不完全的答話,自發性言語少,當外界刺激停止後立即進入熟睡。

(3)昏迷

昏迷是高級神經活動的高度抑製狀態,也是一種嚴重的意識障礙。臨床表現為意識喪失,對外界的任何刺激均不能在感覺、運動、反射等方麵做出正常反應。一般分為淺昏迷和深昏迷兩種。

淺昏迷:是意識喪失中較輕的一種,表現為對強烈刺激(如壓迫眶上緣)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應,無語言應對,並且不能執行簡單的命令,但可有較少的無意識的自發動作。生理反射及生命體征無明顯改變。

深昏迷:是意識喪失中最嚴重的一種,表現為自發性動作完全消失,對外界任何刺激均無反應,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射及腱反射等均消失,生命體征也常有改變。

6.植物人狀態

所謂植物人狀態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意識障礙,醫學上也稱去皮質意識障礙(去皮質綜合征)。主要見於缺氧性腦病、腦血管病及外傷等。病人對外界的刺激不能產生有意識的反應,對呼喊、疼痛刺激無反應,是大腦皮層完全受損的一種抑製狀態。病人能無意識地睜眼、閉眼,眼球能活動;四肢肌張力增高,病理反射陽性。喂食時有無意識的吞咽,但無自發動作;對外界刺激不能產生有意識的反應;大小便失禁;瞳孔等大,對光反應良好;可有正常的睡眠節律,醒後睜眼。又稱睜眼昏迷、植物性昏迷,還有的將此種病人直接稱作植物人。由於這種病人身體姿勢為上肢屈曲、下胺伸展性強直,故而又稱去皮質強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