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生態補償機製創新(3)(1 / 2)

3.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生態補償數額的確定

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生態補償其次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確定補償的多少。確定補償多少,應該根據環境經濟學的原理進行計算。西北民族地區水汙染會對各個產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具體計算水汙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時,應分不同產業分別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首先在工業經濟損失上,使用機會成本法計算水資源短缺所造成的工業損失。利用恢複費用法計算由於水汙染需增加的處理費用。使用一種資源的機會成本是指把該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恢複費用是指恢複和防護費用法恢複或防護不受汙染所需的費用。在農業經濟損失上,采用市場價格法來計算汙灌引起的損失和土壤次生鹽堿化引起的損失。市場價格法是以因環境變化引起的產量和利潤的變化,來計量環境質量變化的經濟效益或經濟損失。在對人體健康上,運用人力資本法來計算誰汙染所引起的損害。在對空氣惡臭和景觀造成的影響上,運用調查評價法來計算。通過對專家或環境使用者進行調查以獲得對環境資源價值或保護措施的估價。

在水資源破壞所引起的其他經濟損失的計算上,運用影子工程法來計算固沙能力的損失。即環境破壞後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環境功能所需的費用。同時也可以運影子工程法來計算河流枯竭引起的航運的經濟損失。

4.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生態補償的方式

如何補償可以說是西北民族地區生態補償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問題。前文已經提到過國內外的實踐主要是環境稅、環境費以及環境基金,具體如何補償,筆者將在下文做詳細論述。

目前,西北民族地區對水資源的利用方便采取的管製手段主要是政府管製。政府的直接管製是指政府通過規定環境標準,直接達到控製汙染的目標。就環境標準的製定而言,其是由政府當局一手操辦的,它是否科學、合理而可行,難以預料,尤其是麵對各種類型的汙染源排放,必須了解數以千計的產生汙染的產品和活動的控製信息。這樣信息需求量極大,實際上往往難以支持,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管製的有效性。其次,直接管製政策隻是通過控製汙染減少了外部負效應而沒有使之完全消除,因而對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造成損失。最後,政府管製還會導致地方保護主義和尋租的發生。由於環境汙染是一種外部性極大的行為,它的擴散沒有地界約束,而當行政隸屬關係與汙染危害區域不一致時,各行政區域政府就會從自身利益考慮,可能出現政府與汙染者間在某種程度上的謀合。而從現行的行政體製來看,地方政府的財政大多來源於當地經濟,因此,政府會盡力維護企業的發展,即使以汙染環境和破壞環境為代價。汙染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鑽空子、“找竅門”,以期獲得當局對收費標準的降低和繼續汙染的默許,根據公共選擇學派的觀點,政府則會以權力為籌碼謀求獲取自身經濟利益。因此,雙方將在此基礎上方達成某種一致。

(1)環境稅。由於政府直接進行環境管製產生了諸多弊端,在此種情況下,人們開始試圖找出一種能避免政府直接管製弊端的方式,環境稅由此應運產生。而中國目前還沒有純粹的環境稅,更談不上西北民族地區了。

OECD將一種稅定義為環境稅並不是根據字麵意思,而是根據這種稅是否具有實際和潛在的環保影響。從環保的角度講,隻關注這種稅對行為方式的影響。換句話,隻是能影響產品的價格或行為的價格或成本的任何一種都稱為環境稅。

與直接進行環境管製比較,課征環境稅可使汙染者自由選擇低成本又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減少排汙量。另外,征收環境稅可以通過汙染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為汙染者長期研究與開發治汙新辦法、新技術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而可以減少剩餘的汙染。而直接進行環境管製則達不到這種效果,因為一方麵汙染者如果達到了規定的排汙量標準,他們就不會再努力治汙,因為這樣做隻會增加成本;另一方麵企業比政府更了解社會及本企業的汙染防治的開發狀況,如果企業遲遲不開發防治汙染的新設備、高技術,政府一般是無能為力的。

其次,同環境管製手段相比,環境稅具有更大的彈性。環境稅是通過改變比價以保證汙染者承擔其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汙染者可以以最有效的方式對市場信號做出反應。除了降低產量,生產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降低汙染。比如他們可以安裝汙染削減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或者改變工藝過程以減少對有汙染的物質的使用。稅收是一種自我規範的手段,一旦實施,市場力量就會自動解決他問題。由此,可以降低管理、監督和強製執行成本。由於汙染者不得不對排汙支付稅款,環境稅會為降低汙染和技術革新提供長久的刺激作用,甚至把汙染降低到目標水平之下以減少稅款。因此,稅收是一個有效率的環境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