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優化排汙收費效能。主要內容是:全麵、足額、依法征收排汙費。收費額應以實測數據為主要依據進行核定,應杜絕協商收費或無條件免征或減征排汙費。對汙染嚴重又無能力治理的企業堅決實行關、停、並、轉。③提高水環境治理投資效益。堅持點源治理與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選準項目,推廣適用的汙染治理技術。在治理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由環保、財政、銀行等部門對基金使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加強汙染治理設施運轉的現場檢查監督力度。④降低排汙費操作成本。提高排汙費征管人員業務素質,精簡機構,提高機關工作效率。加強排汙費征管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使依法繳納排汙費成為排汙單位的自覺行動。
(4)加強對農用水源及汙水灌區的環境質量管理。
第一,進一步查明汙水中主要超標汙染物種類、含量以及對土壤、作物、水源和灌區群眾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為研究製定科學合理的汙灌技術標準體係、方法和汙水資源綜合利用方案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第二,各級環保部門要嚴格把好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汙水的處理關,經常性地監督和檢查汙染嚴重的工廠企業廢水的排放和治理情況,對含有大量且可積累致害的重金屬汙染的廢水要限期治理。當前尤其要抓好對汙灌區土壤、農作物已造成嚴重汙染的工業廢水中含鎘廢水的處理。
第三,農業環境質量和農業汙染問題是甘肅省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應逐步建立健全農業監測體係。
第四,加強管理,積極慎重地發展汙水灌溉。對灌溉區進行長年監測,不斷積累資料,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汙染防治的經驗,最終實現汙灌的科學化、合理化,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4.西北民族地區防洪製度創新
洪澇災害是水危機的三大問題之一。當前西北民族地區防洪體係中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一是人類不合理活動加重了現有防洪體係的負擔。人類活動破壞了江河上遊的地表植被,使得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減弱,大大打破了流域原來的彙水平衡,導致氣候異常,使突發性暴雨頻率增加。人類活動已經開始從一個更廣泛的係統作用於水資源的安全問題,人類活動對防洪體係的負麵影響已經到了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地步了。二是防洪工程體係落後於社會現代化所要求的保障度。現有防洪體係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堤防的質量差,強度弱;在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工程不符合規劃的要求,預留的防洪庫容不足;水利工程多年運行老化失修等問題也在相當範圍內存在。三是抗洪搶險的措施和手段現代化水平低。抗洪搶險技術的研究及器材研製不夠,推廣渠道不暢通;水文站網點不足,基層水文站點的測驗和通訊設備老化、陳舊;洪水保險製度不完善;蓄滯洪區分蓄洪缺乏具體的補償製度。
因此,建立新型的、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防洪體係,是西北民族地區水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防洪體係應該以全社會強烈的水憂患意識為前提,以全流域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為目標,以洪水運行的自然規律和《防洪法》的規定作為調整社會防洪關係的基本準則,以與科技含量高、運行效率高的非工程防洪措施緊密結合的高標準、高強度的防洪工程體係為基本手段,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控製湖泊圍墾等生態環境整治為治本之策,以健全的社會減災體係為補充,以堅實的投入體係為保障。其主體由防洪工程體係和非工程措施體係構成。防洪工程體係包括水庫(攔蓄洪水、調峰錯峰)、堤防(束水歸槽)、蓄滯洪區(用於分蓄河道不能宣泄的水量)、排灌設施(疏排澇水)等基本手段,其應用原則就是“上攔下泄,兩岸分滯”。非工程措施體係包括防洪法規、洪水預警、預報、調度、通信、決策指揮、抗洪搶險、撤退轉移、防洪保險等非工程性的措施。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防洪工程的效益,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第一,把水資源安全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目標。水資源安全的主要內容包括安全的大江大河防洪體係、安全的水資源供給體係、安全的水環境體係,其核心就是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安全的水資源保障。要確保水資源安全就必須致力於從根本上消除影響水資源安全的諸因素,也就是要從整治生態環境入手,建立新型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水資源安全保障體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切實做到防洪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一方麵防洪治澇必須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負有製定防洪規劃責任的各級水利部門,要根據流域或區域的綜合規劃及早製定本流域、本區域的防洪規劃。各地區在進行國民經濟建設時要充分考慮防洪規劃,必要時要調整經濟布局以適應洪水規律,減輕洪災損失。重大工程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必須充分考慮防洪安全。另一方麵,綜合實行水土保持,從源頭控製洪水。按照《全圖水土保持規劃》,結合防洪工作的重點,開展綜合治理應以小流域為單元,大力開展坡耕地改造、植樹造林,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農業措施相結合,加快大江大河上遊的水土流失的治理。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將生產開發與水土保持結合起來,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快退耕還林還草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