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環境保護社會機製創新(1)(1 / 3)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構建是基於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國家、市場之間,又出現了第三域,即社會,在現代社會中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水資源社會保護機製構建實際上是要動員和組織各種社會資源參與其中,從而形成巨大的維護生態安全的合力。當然,水資源保護涉及社會因素的複雜性也內在的要求維護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必須不斷推進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創新。本章主要對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創新的背景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分析了政府機製、市場機製與社會機製的各自優勢,並提出了維護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構建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的對策思路。

一、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創新的背景分析

1.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麵臨的主要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作為生態環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和不合理的利用,對於整個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引發了一連串的生態安全問題。

(1)幹旱災害。人類生存的環境時刻遭受著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和影響,與水資源問題最為密切相關的當然要屬幹旱災害。中國的幹旱區域很廣,有將近40的國土屬於幹旱、半幹旱地區,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華北地區,而西北民族地區的幹旱總麵積更是占全區的87。現代的幹旱問題,除了降水量少的因素,人類的社會活動是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活動的發展不斷地破壞地表植被及上層結構,從而削弱了其在水平衡中的功能,使得更多的天然降水無效流失,減少了可用水量,此外,隨著人口及社會生產力的增加,對水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社會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降水量的變化趨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水資源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西北民族地區水文條件發生了劇烈變化,河道縮短,湖泊萎縮或幹涸,導致區域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流域水資源量的時空重新分配等。實際上幹旱就是缺水,當缺水持續一定時間後,會造成旱災。西北民族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8~80,且變率為22~69。在西北民族地區以雨養生農業區,幹旱災害的發生與降水量多少密切相關。

(2)生物物種減少。據估計,目前全世界瀕臨滅絕的哺乳動物有400餘種,鳥類近600餘種,爬行動物200餘種,魚類240餘種,有1/5瀕臨滅絕危險。世界上有10~15的植物處於瀕危狀態,但在中國瀕危植物種估計高達15~20,瀕危物種達4000~5000種。此外,還有相當可觀的植物種已經滅絕,初步統計,列入瀕危植物名錄中的植物已有5左右在近數十年中已經滅絕。對於西北民族地區來說,由於自身生態係統的脆弱、環境條件的惡化、生物技術的落後及品種種植的單一等因素,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僅國家1987年第一批公布的保護植物在西北民族地區就有64種,占全國389種(含變種和亞種)保護植物的16.5。其中一級有1種,二級有21種,三級42種。珍稀瀕危獸類78種,鳥類177種,兩棲類2種,爬行類2種,魚類3種(含變種和亞種)。同時,由於西北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惡化,使不少種群因生存活動空間減少,近親繁殖嚴重,導致種群質量退化,基因多樣性急劇下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極其的應然價值,要求我們必須把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到戰略高度。

(3)荒漠化現象嚴重。造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主要是過度放牧、過墾等引起的植被破壞和不適當的農業活動及開礦修路等。世界上每年有600萬公頃土地變為沙漠、半沙漠或退化,有100多個國家和25的陸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國家,隨著資源的不斷遭到破壞,環境汙染加重,中國的沙漠每年正以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減少兩個香港地區。2003年春天,中國工程院公布的有關數據顯示,截至1999年,全國有荒漠化土地267.4×104km2,占全國總麵積的27.9。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18個省區的471個縣、旗,沙化土地在全國30個省區均有分布。內蒙古和西北五省區荒漠化麵積占全國的71.7。2004年的秋天,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工程所的專家再次發出警告:中國西部和北方沙漠化土地雖然局部得到治理,但“整體惡化”。中國北方地區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20世紀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甚至造成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雖然水資源的短缺和不合理利用的問題並不是導致上述生態安全問題的唯一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這些問題的發生和持續蔓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在生態安全問題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這些問題又都會反過來繼續影響水資源問題,生態係統內部之間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使得整個生態係統呈現出繼續惡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