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非正式製度創新(4)(1 / 3)

第二,加強流域和區域口徑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在兩個層麵開展,在區域發展層次上,以水為中心進行發展指標的全麵平衡。區域發展規劃和生產力布局要以水資源的安全供給與可持續利用以及生態資源的充分保護為基本前提。兼顧除害與興利、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進行社會經濟用水與生態環境用水的合理分配。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層次上,要結合當地的具體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結合供水發展生態林與經濟林,發展飼草飼料基地和灌溉草場,增加林牧業的比例。對已確定為保護範圍的脆弱生態地帶,要結合實際,實施生態搶救工程,通過改造和興建水利工程為其供水。對黃土高原地區,原則上以水資源的就地利用為主,以發揮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的多重效益。在完成上述兩個層麵協調關係基礎上,由上而下製定不同層次基於流域水資源總量控製的合理配置方案,並堅決貫徹執行。

第三,尊重傳統,結合實踐,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實行以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為實現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迫切需要加強以流域為基礎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對於西北民族地區而言,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當務之急,一是要成立能夠真正行使管理職責的流域管理機構,二是要完成流域水資源使用權的各級初始分配,並建立起完善的計量、監測和管理係統,對取用水部門實行取用耗水和排汙兩套口徑的總量控製。以此為基礎,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統一征收水資源費、統一管理水量與水質。對於黃河流域西北地區,一是要加強流域水資源管理力度,二是要探索上下遊利益補償機製的建立。要實行以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離不開流域百姓的支持和認同,這建立在對非正式製度的充分認識和整合的基礎上的,切合非正式製度的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也會是事半功倍;否則很容易事倍功半,甚至舉步維艱。同時,要積極的引導公眾科學有序地參與政府決策和管理行為中,真誠的歡迎群眾的批評、監督,虛心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有利於政府行為(正式製度)與民間的非正式製度協調,也有利於政府行為更加深入民心,推進合理行政。

第四,移風易俗,加快骨幹型水利工程建設。在對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合理配置基礎上,要結合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的作用,要加快重大調水工程的研究、規劃和建設步伐,加大國際河流開發力度,切實做好提高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和向外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的前期規劃論證工作。內陸河流域因地製宜建設一批山區水庫,加大對徑流的調蓄能力,解決灌區大麵積春旱問題;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緊缺,支流開發滯後,在加快支流重大控製性水庫建設的同時,加大南水北調西線前期工作力度,加快開工建設的步伐。

第五,重視非正式製度的作用,結合製度建設,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麵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西北民族地區節水型社會建設應當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目標,以水資源管理為主要內容,將現代水權和水價理論同區域實踐相結合,在積極培育和強化公眾節水意識的基礎上,建立總量控製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製和合理的水價形成機製,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運行機製,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有利於發揮全局的整合作用;通過公眾的參與,則有利於對非正式製度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也更有利於政府的調控落實到實處,深入到人心。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手段調控、加強需水管理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等措施,建設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生活節水在內的節水型社會,不斷提高區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以水資源優化配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需求,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一種新的文明觀,它包括許多文明的既有經驗、自然世界的複雜網絡、對人類曆史的透徹理解,以及眾多科學的研究結晶。這種要求在文化多樣性的西部地區具有優勢,即少數民族文化中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傳統智慧。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無論是山地農業、灌溉農業,還是草原畜牧業、林區遊獵業,都包含了許多因地製宜的生產經驗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樸素知識。對這些知識的發掘、整理和升華,不僅是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尊重知識、激發社會活力、實現創造性的必要條件。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中,包括對西北民族省區幹部的政績評價中,綠色GDP應成為硬性指標。從一定意義上說,西北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對全國的生態環境狀況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西北民族地區的發展應以生態經濟為主導,其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人力資源培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應由國家、東部地區統籌兼顧。對西北民族地區,特別是關涉我國生態安全的地區,應采取更加特殊的政策和評價標準。綠色GDP是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全新理念,但是尚未形成成熟的指標體係,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充實指標內涵和建立統計口徑。綠色GDP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取向,如果說東部地區的發展在經濟社會GDP增長方麵建立了成功模式,那麼西北民族地區的發展應該成為綠色GDP增長方式的試驗田。綠色GDP意味著在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係內,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費用。但是,對於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而言,生態環境長期的惡化趨勢及其所形成的慣性,以及對現行GDP指標的追求所加劇的人為活動,正在不斷加大環境資源成本。事實上形成了地方國民經濟GDP指標的持續增長和國家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投入不斷加大的逆向運作機製。在逐年增長的GDP後麵是同步甚至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生態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