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起,中央取消了半高價油調入,均改為議價調入。
以上四方麵因素,是近兩年來糧油調入省、市糧油補貼增長過快的直接原因。並且,在現有體製狀況下,減少以上因素的影響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從客觀上看,糧油補貼的持續增長在所難免。
(二)對當前糧油補貼的評價
近幾年糧油補貼超常增長,除前麵分析的因素之外,究其根本點,是由於過去我們在糧油價格上欠賬太多,一旦糧油市場放開,取消統購統銷,實行合同定購,在商品經濟機製的作用下,就必然地導致糧油價格上漲。目前,補貼髙速增長的症結主要在於糧油購銷兩個市場的改革不同步,提髙了收購價,而銷售價基本未動,其結果隻能是靠補貼來維持糧食經營部門的生產活動。但是,要調整糧油的銷售價,影響麵廣,直接關係每一個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又是極為棘手和慎重的事情。因此,評價當前糧油補貼的利弊,關鍵是看目前的補貼方式是否與糧油購銷市場的發展變化相協調,是否能夠促進購銷雙方放開搞活,同時又能夠既保證生產者利益,又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對差價補貼的評價。
差價補貼的增減變動主要受兩大因素的製約,一是購銷差價,二是購銷量。實行差價補貼,對於促進糧油生產,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減輕消費者負擔,穩定物價作用顯著。我國自1979年糧食統購價提高20%以後,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產糧食的積極性,到1984年,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達到886斤,比1978年提髙了24.13%,這對於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即:在糧油尚不富足,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通過一定比例的購銷差價來均衡生產和消費雙方的利益,是有一定好處的。
但是,實行糧油購銷差價補貼,其根本機製是在背離價I[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作用的。它以國家財政補貼的逐年增加為代價,隨城市居民糧油需求的增長,差價補貼已成為市財政的沉重負擔。補貼的延續,扭曲了商品經濟下的交換關係,引起一係列價格的連鎖脫節,削弱了價格的杠杆作用,破壞了等價交換原則,不利於調節生產和消費。平價糧油價格偏低,它與其它農副產品,工業品的比價很不合理,打亂了價格體係,成為當前理順價格的難點。由於商品不等價交換,糧油經營企業發生虧損,而其他許多企業的利潤中則包含糧價補貼,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經營成果,不利於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也阻塞了糧食商品流通。同時,從整個工農產品比值看,在目前合同定購條件下,從農民手中購買糧油,在價格上仍存在較嚴重的工農產品“剪刀差”,因此,單憑購銷差價隻能在短時間內緩解生產和消費的矛盾,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結果是舊帳未還又添新帳,糧油購銷差價缺口日益加大。此外,差價補貼隻能是在糧食供不應求或緊缺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政策,財政負擔能力是它的前提。目前,在國家財力不足的情況下,若使差價補貼盡一步加大,必將影響到國民經濟其它方麵的正常發展。從這點看,在我國糧油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之前,糧油差價補貼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從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看,對差價補貼利弊得失必須認真權衡,要在一定條件下,逐步縮小購銷差。
對超購加價補貼的評價。
實行超購加價,根據近幾年實行情況看,收到一定效果。但目前的問題是一物多價,農業生產者苦樂不均。糧食歉收時,既使加價收購也難以征集到糧食,而當糧食豐產時,超購加價有時髙於見市價,使財政負擔越來越重。另外,由於製度不嚴,往往會發生套取加價款的情況。
總體看,目前實行的以差價和超購加價為主體的糧油價格補貼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其利可歸結為二點。第一,糧油財政補貼促進了社會再生產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出於政策需要,人為地規定一些產品的價格低於它的價值,使一些部門不得不在虧損中經普,如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促進我國盡快地由農業型經濟轉向工業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不給予糧食經營部門財政補貼,又不允許其提高銷售價格,糧食經營部門的勞動消耗就難以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再生產就難以進行。第二,糧油財政補貼是穩定糧食生產,保證農產品內部比價之間基本合理的重要經濟手段。自1984年我國糧食大豐收之後,受價格、自然災害、播種麵積因素影響,糧食產量波動較大,正是靠財政補貼的作用,才使1986年糧產穩定下來。同時,農業內部不同產品比價的變化也影響糧食的生產。為了鼓勵農民增產,隻有靠提髙收購價,盡可能地平衡農產品之間的比價來刺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提高收購價的結果必然導致糧油差價補貼的增長。此外,過去吃糧省、市從外地調糧,由中央統一計劃,一保到底,產糧省吃虧很大。現在各產糧省提高糧價和提髙調撥經營費,這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通過財政補貼來穩定吃糧省市的調糧渠道和貨源,以此保證糧油市場需求的穩定是極其重要的。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價格會引起價值的轉移和交換雙方的經濟利益的變化,形成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一方麵,對糧油生產者來說,為了盡快恢複和發展生產,迫切要求對糧油生產收購價格作合理的調整;另一方麵,對糧油產品消費者來說,尤其是對城市店民,在低工資水平下,糧油產品銷售格又不能超出一般家庭生活食品支出所能承受的能力,價格不可能完全與價值相一致。在這甩,正是糧油的財政補貼趨利避害,成為既利於發展屯產,又利於安定人民生活的調節手段之一。但目前糧油財政補貼也存在較大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財政的包袱越背越重,是導致財政赤字的重要原因。第二,糧油補貼的增長,加劇了價格體係的不合理,導致價格與價值差距越拉越大,價格補貼的時間越長,欠帳就越多。一旦補貼的增長超過了財政的承受能力。必將導致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的危機。第三,目前糧油財政補貼尚未完全補在實處,在居民糧票額定的銷售總量中,有很大一塊實際已從其他渠道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糧食消費,轉入吃非商品糧的農民手中。而這一塊消費既可以享受平價糧補貼,出售之後又享受差價補貼,因而直接危害到糧油補貼的實效。
因此,對糧油財政補貼進行評價,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所具有的兩重性,以此在今後製定改革對策時能揚長避短,發揮其積極作用一麵,有效地控製和削弱其不利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