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要與困難與挑戰中逐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如此,經濟體製改革如此,財政補貼亦如此;就幾難度而言,財政補貼尤其足刟食品財政補貼的改革,所麵臨的閑難與挑戰又遠遠多於其它一般的改革。財政補貼的改革,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它的核心問題沮然足補貼體製,但它的運行過程,從圍觀看,則是補貼、收入、消費的槊合體,從宏觀打,則既涉及國家的政治穩定問題,也影響經濟體製改革總體方案的打效實施。閃此,研究和製定我國財政補貼體製改革的對策,必須將發展戰略和係統工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各種對策既有科學性,也有可操作性;既能有效地使我們擺脫目前的困境也能促進中、長期的調整改革。
一、改革的總體思路
食品財政補貼改革和完善的總體思路應緊緊圍繞以下幾點:
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副食品財政補貼政策與方式的調整改革,要以保證國家的安定團結需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需要和國際交往的需要為出發點。這是因為,輿前國際上觀察我國的經濟體製改革,注意的焦點首先是物價問題。而財政補貼的調整,反映最強烈的首先是物價。因此,副食品商品作為敏感性商品,對其補貼政策與方式改革的成敗得失,影響重大。它已不僅僅是人民日常生活問題和單純的經濟問題,它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關係到我國社會、經濟改革的聲譽。這就要求我們對副食品財政補貼的改革,既要實現補貼體製的創新,又要故到慎重小心。
副食品財政補貼調整與改革的各種方案都應與當前經濟體製改革的總體戰略協調一致。與商品經濟新秩序的形成、發展和拍共振,與當前的價格體製改革互促互進。即:副食品財政補貼的調整改革,必須從打破舊體製的運行機製入手,隻有打破舊體製的運行載體,才有可能創立新的運行機製,其中包括把競爭性市場機製和合理價格調控機製引入到副食品產銷流通活動之中,通過市場——價格——競爭三位一體的商品經濟運行方式來徹底打破舊體製下的國家、企業、個人等各個不同利益主體之間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事實上,這方麵的改革最困難,由於它一方麵將消除在財政補貼上傳統的行政權力和補貼投放的救濟與安撫式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麵帶來企業間優勝劣汰的機會和風險,因此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那些麵臨失去財政補貼舊體製下既得利益的人們的強烈反對和抵觸,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當前財政補貼的被動局麵,不從體製改革入手將是寸步難行的。
在副食品財政補貼的調整改革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改革與發展的關係,處理好平衡與突破的關係,解決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關於改革與發展。副食品財政補貼的調整改革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實現發展的目的,也不是所有的發展都是改革的結果,比如,1985年副食品產銷體製的改革,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發展目的,反而使改革的深化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再如這幾年農貿市場的迅速發展,論質論量均能與國營商業抗衡,而這一局麵的出現,並不全是改革的結果,因此,我們在製定副食品財政補貼改革對策時,首先應對發展與改革的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第一,在把握改革與發展的關係中,要明確“破”與“立”的關係。打破舊體製同時,必須能夠使新體製有效地確立起來,新的體製確立不起來,改革隻能是走從改革到改革的循環圈.如蔬菜財政補貼從1984年實行“包單虧”到如今既存“包總虧”又有“包單虧”,多次變動,卻一直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是改革總是采取投石問路的方式,一改再改,就是不能立起一個較為長期和穩定的補貼方式。
第二,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關係。副食品財政補貼的改革作為發展戰略,著眼點應在於改革與發展的連續性、整體性和長久性上。比如,當前副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居民的承受極限究競有多大,一但居民承受極限到達頂點,財政補貼是否完全失控或發生反作用(從理論上講,當整個社會價格失控後,居民對價格上漲的逆反心理必將使其失去對市場供求的判斷,表現為搶購已難以為價格所約束,價格越漲,搶購越盛,如這時以財政補貼來平抑物價,則必使搶購愈演愈烈。我們暫且稱這種狀態為補貼的效能極限點。而1988年第三季度以後的市場狀況,說明我們現在的補貼已進入或接近這一極限點)。
平衡與突破的關係。副食品財政補貼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注意局部突破與全麵推進的相互銜接。其中,沒有平衡也就很難突破,兩者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關係。平衡也就是平衡好生產者、商業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平衡好計劃機製與市場機製、計劃價格與市場價格、國營市場與農貿市場的“雙軌”協調關係。突破也就是集中優勢,重點突破當前主要矛盾的症結,如應首先打破舊的用行政幹預替代經濟手段的行政管埋體製,打破按行政區劃配置銷售市場而不是按經濟區域分配市場的地方割裂體製等等。
平衡與突破的關係還表現在補貼品種的選擇上。比如在目前肉、蛋、菜等副食品中,應該把何種商品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以及如何實現不同副食品間比價關係、消費關係的合現化,這都直接影響到改革的整體效果。
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如我們在前麵分析補貼與居民消費結構的關係時一樣,要使補貼合理化,就必然打破傳統的以平均主義為內容的公平概念,建立商品經濟下的新的公平概念。所謂公平應是在平等條件下的按價值規律衡量的商品交換關係,這種關係體現在農商間應是改變過去不平等的交換關係;在商業與消費者之間應是補調結合,改變過去補貼品種不清的“大鍋飯”;在商業與財政之間,應改變過去在行政幹預保護卜-的企業虧損全包全攬的舊方式;在商業內部,應消除部門之間不分效益髙低,為補貼討價還價的平均主義弊端。否則,補貼的真正作用是不可能發揮出來的。
二、調整與改革副食品財政補貼的原則
要使副食品財政的改革得以順利進行,我們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調整和改革現行的副食品財政補貼,必須體現價值規俅的要求。這是今後總的方向。但足,就目前情況看,價值規律的完全引入還是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欲求一步到位,必將事倍功半。
這就是說,期望於現在就使主要副食品的交換價格與價值實現一致是不現實的。主要副食品直接交換過程中價格與價(直相背離的現&在我國仍將持續相當一個時期。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狀看,既使供給不足的問題解決了還會出現供大於求導致的價格背離價值。從經濟學理論看,絕對的供求平衡足不存在為。從現實經濟運行方式看,非基本消費品的供求關係憑借價值規律調節有其客觀性,而基本消費品,主要是副食品如糧食,隻能靠國家財政的二次分配來實現價格與價值總量的一致性。因為受消、費者基本需要的拉動,基本消費品對市場波動的承受力是相當低的。所以說,對副食品商品,價值規律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國家財政——財政補貼而間接發生作用的。當然,這種作用是否具有實效,完全取決於補貼政策和補貼方式。
必須做到盡可能地減少對居民利益的損傷,改革不應以損害居民的消費水平為代價。尤其是副食品,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裝少可以少穿,而副食品的消費是不可能用壓縮消費量來平衡的。同時,副食品價格又不允許再按現在的超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而暴漲。因此,對副食品的補貼,一定要建立在居民消費正常化和補貼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當然,副食品補貼的改革在近期內一點不對居民的消費產生衝擊也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能清楚和科學地對眼前改革在近期與遠期達到的效果既有定性又定量的認識。
副食品財政補貼的數量必須以國家財力負擔的可能來安排。
建國以來,國家財政堅持“當年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的原則。在製定財政收支計劃時,要求把收入打足,把支出打緊,並留出一定比例的後備,用以解決某些預料不到的開支。這是我國平衡財政收支的總方針。近幾年,財政補貼的超常增長,使財政計劃年年出現赤字,財政收支難以平衡。因此,財政補貼的投放量、須以不突破國家財力為根本原則。具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