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財政收入的穩定提髙,並使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保證財政補貼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保持在現有水平而不再提高,並力爭壓縮現有的比例。
副食品財政補貼要同財政、稅收、價格、利率等經濟杠杆協調配套。
財政補貼改革如果孤軍奮戰是很難取得成效的。補貼政策的調整應同其它經濟協調手段配套實施。在財政補貼調整和改革方案的製定中,應采取對不同的補貼對象、補貼環節、補貼資來源和補貼投放方式采取不同的政策,明確各自的職能和範圍。
對於必須由財政直接補貼的項目,應健全財政補貼款投放管理製度並嚴格按財政平衡原則,保證補貼實際投放量與計劃量平衡。
對於可通過調價等方式解決的虧損補貼、應理順補貼渠逬,國家財政可相應減少補貼支出。
對於減免稅或貼息貸款等方式的間接補貼,應從財政補貼中單列出來,以此分清不同方式補貼職能的效果。
三、走出困穀的戰略抉擇
根據對我國副食品財政補貼的現狀和運行機製的分析,我們認為,要使我國從目前高額財政補貼的困穀中走出來,可以選擇以下幾種對策:
(一)控製總量、重點突破、抑放結合
所謂“控製總量”就是指對副食品財政補貼的總投放量要嚴格控製,在未來幾年內,使財政補貼的數量增長實現穩中有降。這是因為,能否控製住副食品補貼的總投放量,直接決定財政補貼的總投放位。具體說,由於副食品財政補貼(因糧食關係到居民的基本消費;故將糧食補貼也並入其中)在財政補貼中的比例高居榜首(包括政策補貼、經營虧損補貼和城鎮居民副食品價格補貼、閃此,共投放數量的變化,必然引起財政補貼的整體性波動。也就是說,副食品財政補貼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財政補貼就要多支出約2580萬元,財政收入就要減收0.363,按這個比例,副食品財政補貼每上升10個百分點,財政補貼總量就要上升7.9個百分點,副食品財政補貼每上升10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就要減少3.63個百分點。可見,副食品總量的變化不但對財政補貼總量影響極大,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所謂“重點突破”,就是指在調整和改革副食品財政補貼中重點選擇一些改革條件較成熟為項目作為突破口,或者對影響補貼總量較大的項目進行有重點的控製和壓縮。“重點突破”還包括對補貼環節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調整,力爭最大可能地消除副食品財政補貼各個環節中的種種不合理因素。比如,目前蔬菜財政補貼,由於蔬菜生產的比較收益率不論是產值比較值,還足純利潤比較值均高於其它農副產品,甚至高於一些鄉鎮企業.從蔬菜商業補貼看,近幾年的總量變化也較為穩定,市場的活躍程度強之於肉、蛋食品,因此,對蔬菜財政補貼的改革,在大環境上已具備較好的條件。再如糧油補貼,數額之高,比例之大,令人注目,盡管糧油補貼的上漲主要是糧食收購價提髙造成的,但目前的購銷體製,又隱藏著大量不合理的非正常性經營虧損,這部分虧損補貼如果能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改革,將會使副食品財政補貼總量獲得較明顯的下降。
所謂“抑放結合”,是指抑製補貼總量要同適度放開價格同時進行。所謂“抑”,內容有二,一是盡可能地使副食品財政補貼限定在一定數額之內,以此減輕財政負擔。二是充分發揮補貼的效能,平抑副食品市場價格的高速增長,以此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所謂“放”,內容也有二,一是放開補貼使用的行政幹預,由直接經營者在補貼包幹基礎上,根據市場情況,能動地對補貼款調配使用。二是以補貼為調節手段,逐步理順生產、經營、消費的關係,在補貼中逐步實現市場的放開,最終使副食品產銷納入商品經濟的市場調節軌道。
要實現“控製總量、重點突破、抑放結合”的戰略方針,我們可以選擇以下幾種對策:
調整財政補貼內部結構,實現補貼總量在近期穩中有降。
現狀的財政補貼結構是很難使總量得到控製的,因為補貼項目過多,使用分散,必然導致總量的把握困難重重。所以,從現在起,必須對現有的補貼項目進行一次清理。其總體設想是嚴格控製和壓縮生活日用品的補貼。諸如火柴、肥皂、燈泡、棉花、洗衣扮、煙囪等,應完全放開價格,取消補貼。象液化汽、公共交通等,應在幾年之內理順價格關係,壓縮補貼。比如公共客運交通月票的補貼,北京市1980年每張為1.51元,1987年上升到3.508元。如果對現行的票製進行改革,實行統一票製(廣州、上海等城市已經實施),公共交通虧損將可減虧20%以上。對副食品中生產收益率高的商品也可適度放開價格,以此減少虧損。如蔬菜財政補貼,近幾年總量上升並不很大,而內部價格關係的調整已經比前幾年理順許多,因此,適度調價,壓縮補貼是有潛力的。如果能夠對以上所提及的各類商品的補貼予以壓縮或取消,將會使補貼總量相應下降。我們以北京市為例,如果按1989年補貼水平,取消火柴、肥皂、燈泡、棉花、洗衣粉、煙囪等日用生活品的財政補貼,將液化汽由現在的3.70元提髙到5元,公共交通普通客票統一票製,估計可使財政補貼減少2億元。如果財命用壓縮下的補貼額去填補副食品補貼的新增額,補貼總量的控製還是可以實現的。
加強副食品商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取消不合理的補貼。
國營商業企業副食品財政補貼的作用長期以來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政策虧損對經營虧損的掩蓋是補貼總量超常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後,必須使商業企業財政補貼的使用規範化。
加強財務審計工作,對亂攤費用、亂設科目予以查除。應出財政、稅務、審計、物價和商業企業共同對副食品商業企業財政補貼作用的範圍、環節、方式做出明確規定,對違反規定盼企業,要追究其領導的責任,並相應抵減補貼。
加強流通環節的管理。禁止重複補貼的現象發生。建立健全副食品商業企業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搞活商業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將財政補貼和企業內部職工的責權利有機地聯係起來,實行掛鉤考核。
打破副食品商業流通與虧損補貼的行政幹預,重造政府與企業之間職能與利益的分配關係,建立國家宏觀調控下的以市場調節、,企業調節和財政補貼調節(國家的經濟幹預)結合的商品經濟運行機製。
打破行政幹預要解決好三個關係,即政企關係,條塊關係和批零關係。
政企關係主要是擴大國營商業副食品經營的自主權,明確劃分政府行為與企業行為的界限,逐步確立副食品商業企業經濟實體旳經濟地位。
政府的行為今後應主要體現在總量的調控上,如根據實際情況製定副食品有效供給的總體目標。價格補貼中,經營虧損補貼應完全實行“包總虧”承包製。對經營損補貼的投放應同企業副食矛盾的購銷量掛鉤,改變目前不論經營多少,承包金額幾年不變的做法,原則上,經營量下降,經營損補貼也相應下降,經營量上升,補貼不變;對政策性補貼,政府行為的表現形式應由大包大攬改為包攬分離,在完善“包單虧”政策的基礎上,對政策性因素引起的企業虧損,政府可以采取綜合協調手段,如設立副食品風險基金,或者對副食品企業發展食品加工業、第三產業等給予特殊優惠政策,從而力爭使副食品購銷虧損在傘業內部消化掉。
副食品商業企業行為的表現應主要體現在發揮市場主渠道的作用上。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麵:
第二,穩定消費市場副食品有效供給的總量、調劑餘缺,使市場實現比較均衡的供應。
第二,對主要副食品實行價格指導,平抑物價,並通過價格的變動,引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