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有關概念的說明和解釋(3 / 3)

這種補貼方式源淵於美國。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在農業中產生了強烈反響,與1929年相比,1932年美國農產品價格下跌43,農場主的總收入下降57%,純收入下降60%以上,1933年,羅斯福總統決定采用凱恩斯主義來挽救美國經濟,他上台後不久,即簽署了“1933年農業調整法”,用從農產品加工商收取的加工稅來補貼農場主,使工農業產品的比價保持在1909-1914年的水平上,稱之為“平價”,實行達40年之久;1973年改為“目標價格”,並根據生產成本和收成的變化,每年修訂一次,此外,政府還設有自然災害補貼基金。歐洲共同體對70%的農產品實行“目標價格”,各國則以“幹預價格”收購全部農產品。南朝鮮等國也對農業生產實行類似的價格保護政策。

食品價格倒掛補貼

這種補貼是指由於糧食、肉類、奶類、蛋類、食油#食品的收購價格高於零邊價格的倒掛引起的,國家財政對購銷倒掛差額給予補貼,是社會福利主義的一種表現,主要使用於社會主義國家。

生產補貼等值

是指政府財政補貼對農業收入穩定和捉島的考察衍秘。指作農場主的全部收入中,政府補貼所占的比重

“高價——補貼”模式

是市場經濟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采取的農業補貼模式,足指農產品相對價格水平較高情況下的農業補貼。

它的目的有四點:保證農業在獲得較髙資金利潤率的前提下,依靠自身的儲蓄進行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通過補貼,一是盡可能保證市場機製的順暢進行,二是修正市場機製所造成的副作用;用於提高農業的技術構成;解決農產品過剩問

“低價——補貼”模式

指在農產品相對價格水平較低情況下,對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主要在蘇聯和東歐國家及經濟不發達國家使用。

其目的有:通過農產品低價收購,實現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資金積累;為保證農業簡單再生產,對國家定購任務內的農副產品的價格予以補貼;對經營農副產品的商業企業,因銷售收入難以彌補銷售成本出現的虧損予以補貼。

農產品相對價格水平

所謂農產品相對價格水平,指的是與工業產品相比較的農產品價格的高低狀況,當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價格至少有一個發生變化時,如果定量農產品能夠換得比過去多一些的工業產品,則稱農產品相對價格水平提高;反之,則稱農產品相對價格水平下降。可見,農產品相對價格水平是一個揭示農產品與工業產品交換條件的概念。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文獻中,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水平有一個沿襲已久的說法一“工農產品剪刀差”。依據公認的定義,它是對工業產品和農產品不等價交換及其發展趨勢的形象概括。

消費者價格補貼

它同我國所實行的城市居民副品價格補貼的性質基本一樣。它是指在消費者價格大於生產者價格的情況下,為了保證消費者一定的消費數量和消費技師,對消費者給予一定的補貼。如食品補貼和燃料補貼等。

財政補貼臨界點

它是反映財政補貼對國民經濟和國家財政影響程度的指標,是指國家財政對財政補貼的最大承受能力。目前,關於財政補貼的臨界點沒有公認的標準。但世界各國根據經濟發展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一般法則,不成文地以財政補貼占財政收入比例達到40%時,為財政補貼的最高臨界點。

管理價格製度

指政府對農產品的產、供、銷進行全麵幹預,規定收購量,收購價和批發價,並按規定的數量收購和銷售。當發生價格倒掛,或髙於國際布場價格品發生虧損時,全由國家補貼。

安定帶價格製度

指政府或政府專門機構規定農產品的上限和下限批發價格,當屯場價格低於下限價格時,政府或有關機溝買進產品,反之就出售產品,必要時減免關稅,增加進口。屬於這一類的農產品有:牛肉、豬肉、蠶繭、生絲等。

安定基金製度

是農產品價格“保險”的一種方式。即由農民組織成立“安定基金協會”,協調農產品的生產與供應。國家和地方對基金財源給予一定的支持,象日本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