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紹興籍師爺
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浙江紹興籍的師爺遍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清代有句俗諺說:“無紹不成衙。”“紹”,指紹興籍的師爺和書吏,其中又特別強調紹興籍師爺。俗諺的意思是:凡是衙門,就必有“紹”,沒有“紹”,也就不成其為衙門了。這句俗諺反映出清代地方衙門中的紹興籍師爺特別多。這裏所說的紹興指清代紹興府。紹興府下轄8縣,即:山陰、會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新昌。這8個縣籍的師爺,都是紹興籍師爺。
紹興籍師爺在全國師爺中所占的比例相當大。這從許多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來。晩清小說《文明小史》第三〇回曾說到清代衙門中紹興籍師爺甚多的情況:“原來那紹興府入有一種世襲的產業,叫做作幕。說也奇怪,那刑錢老夫子,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說刑錢師爺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自然有些絕對,但紹興人極多卻是事實。有記載說,清雍正年間,朝廷曾驅逐過借案件營私舞弊的在京的紹興籍師爺到涿州去,以致當時涿州城外有大紹村和小紹村等地名出現。可見當時紹興籍師爺的數量相當多。又有記說,清末河南各級衙門的師爺,尤其是刑錢二席,大都是紹興人。清代師爺周詢所著的《蜀海叢談》說,清代四川的刑名、錢、穀師爺,十分之九是浙江紹興人和湖州人。清代小說中所描寫的師爺,查其籍貫,也是以紹興人為多。《儒林外史》中的師爺牛布衣是紹興人,《官場現形記》中的帳房師爺何順也是紹興人,《歧路燈》寫的兩個師爺——荀藥階與其表侄莫慎若,都是紹興山陰人,《棟杌萃編》裏的師爺龍鍾仁是紹興蕭山人,《文明小史》裏的師爺餘豪是紹興會稽人,《如此官場》裏的師爺宋錦詩也是會稽人。在紹興籍師爺中,又以附郭的山陰和會稽三縣的師爺為多。
紹興籍師爺在師爺中最有名氣,較有名望的師爺,很多都出自紹興府。如同舊時中藥店牆上寫的“道地藥材,關東參茸”一樣,紹興籍師爺也被認為是師爺中最道地的。諺雲:“紹興師爺湖南將”,就是說紹興籍師爺和湖南籍戰將最出類拔萃。紹興確實出過許多著名的師爺。如名幕汪輝祖是紹興蕭山人,名幕龔未齋是紹興城裏塔山下人,名幕許葭村是紹興新昌人。又如杭州府有名的首席刑名師爺周省三是紹興會稽人,有雲南“幕賓盟長”之稱的名幕王立人是紹興山陰人,有“秋青天”之號的名幕秋桐豫(秋瑾之父)也是紹興山陰人。還有兩位相傳曾受到皇帝器重的師爺也都是紹興人。一位是鄔思道。據說鄔思道在田文鏡幕中當師爺時,雍正曾在田文鏡上的請安折上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另一位是個姓徐的師爺。有記載說,徐師爺曾受到雍正皇帝的禮聘,幫助處理各省重案。關於鄔、徐二師爺的這些記載未必實有其事,但從中卻可看出紹興籍師爺的名氣極大。
紹興籍師爺所操的語言很有特點。由於他們遊幕四方,又在官府辦事,所以需要講官話,但由於他們自幼講紹興方言,所以講的官話往往咬音不準,搞成一沖所謂藍青官話,又被人稱為“非南非北、亦南亦北、雨加雪的特殊官話”。紹興籍師爺雖然常講藍青官話,但其中不少人又好賣弄紹興土話,如對幕主和外鄉人就常講紹興話。周作人曾說到過這種師爺:“紹興師爺……對於來請教他的東家特別非說老紹興腔不可,或者懂得幾句藍青官話,這時候反而收起來不用了。這種標準的師爺我曾親眼看見過,見同鄉打官活,對外省人說紹興話。”
(2)“紹興師爺”
由於紹興人當師爺的極多,且遍布全國,名聲極大,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紹興師爺”一稱除了指紹興籍師爺以外,又經輾轉流傳,成為一般師爺的統稱。人們說起師爺往往不說“師爺”,而說“紹興師爺”。實際上,被目為“紹興師爺”者並不一定就是紹興籍。在這裏,“紹興師爺”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泛稱。對於“紹興師爺”一稱,清代以來有一種誤解,認為既然“師爺”前冠以“紹興”二字,那麼說明凡是師爺必是紹興人。《清稗類鈔·幕僚類·紹興師爺》的說法最有代表性:“‘紹興師爺’之稱,可詳言之……冠以‘紹興’二字者,則以操是業者之類皆紹人也。”實際上,當師爺者其他地方的人也有,隻是紹興人極多,容易使人誤解為當師爺的非紹興人莫屬。《幕學舉要》的作者、名幕萬楓江就是江蘇人,《入幕須知五種》的編者、名幕張廷驤也是蘇州人,《辦案要略》的作者、名幕王又槐是浙江錢塘(杭州)人,《公牘學史》的作者、名幕許同莘是江蘇無錫人。這些人都是泛稱意義上的紹興師爺,但都不是紹興人。由於紹興人當刑名、錢穀師爺的特別多,刑、錢二席又非常重要,所以“紹興師爺”有時又專指刑名、錢穀師爺。其中又由於刑名師爺最重要,地位最突出,所以“紹興師爺”一稱有時又狹義地專指刑名師爺。周作人在《關於紹興師爺》一文中說:“普通所謂紹興師爺,大抵以刑名師爺為代表,別的幾種是不在其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