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幕主保官升官的智嚢(1 / 2)

仕途總是坎坷不平的,宦海沉浮更是為官的常情。官如果做順了,就可以升遷榮轉,飛黃騰達;反之,就可能賠累、丟官,甚至殺頭。所以,幕主為了保官升官、仕途通達,總是請師爺在這方麵為自己出謀畫策,充當自己保官升官的智囊。由於師爺多是曆練老成、富於謀略、深通宦情之人,所以他們出的主意往往切中肯繁,對於幕主的升沉榮辱作用很大。他們既能教給幕主做官升官的方法、秘訣,又能幫助幕主排憂解難,規避處分,保住官位。具體來說,包括兩大類情況。

(1)為幕主仕途通達出謀畫策

師爺與幕主談心,常授以“做官秘訣”,如說:“無事不可找事,有事可推則推。不可不逢迎上司,不可得罪巨室。這些都是永保祿位之策。”“有事可推則推”,是為了做官省心省力,仕途平穩,少栽跟頭。為此,陋爺有時須幫助幕主糊弄上司。某師爺向浙江玉山縣令授以敷衍之術即為一例。晩清重臣張之洞為振興實業下令各省調查物產,浙江玉山縣令似將本縣樹木、茶紙等物產據實上報。縣令的師爺認為不可據實上報,而隻須將玉蟹、黑蘭等玩物上報即可。縣令詢問其中原因,師爺回答說:“樹木茶紙,皆為有用之物,呈報後上司必來查驗,查驗者接踵於道,接待事宜必然令人疲於奔命,而若以一二種玩物塞責,上官則隻會一笑了之,豈不是諸事皆無了嗎?”官員要想仕途通達,對上司的逢迎拍馬是少不了的,即所謂“不可不逢迎上司”。因此,師爺便經常要為幕主逢迎拍馬獻計獻策。據傳李鴻章夫人50歲生日時,滿朝文武都前往祝壽。李鴻章是合陽人,合肥知縣就更是想前往拍馬求榮,但又苦於不知送什麼壽禮好。師爺出主意說:“隻須送一副壽聯,保你從此飛黃騰達。”師爺寫好壽聯後,知縣親往李鴻章宅邸呈上。上聯是:“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壽”;下聯是:“兩宮太後以下一品夫人。”李鴻章夫人是二月生日,故日“三月庚辰之前”,“兩宮太後”指慈安、慈禧。下聯將李鴻章夫人抬得極高,李鴻章看後大喜。這位知縣由此開始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官員如果得到皇帝的寵遇,那更是官員的大幸,仕途便會愈加暢達。能幹的師爺常能幫助幕主受到皇帝的寵遇。相傳名幕鄔思道曾問幕主田文鏡:“公願做出人頭地的名督撫,還是願做庸庸碌碌的督撫?”田答:“當然願做有名望的督撫。”鄔說:“既如此,那麼你得聽任我辦一件事,你不能掣肘。”田問怎樣做,鄔說:“我準備替你起草一份奏章,但內容不能讓你看,奏章呈上後你就能成名。”田答應了。結果田文鏡果然受到雍正帝寵遇。原來,鄔思道起草的是一份甚合雍正心意的、彈劾皇親隆科多的奏章。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當年有擁立胤禎(雍正)為帝之功,因而一向驕橫不法,雍正想懲辦他,卻又苦於沒有下手的借口,鄔思道早已窺知雍正心理,便上了這道奏章,使雍正得以借此將隆科多辦了罪。奏章不讓田文鏡看,是因為如果田文鏡看了,必然害怕退縮,事情也就辦不成了。

(2)為幫助幕主避災免禍出謀畫策清代師爺許同莘說:“能彌縫無跡,為主人規避處分,其人惟何?曰:幕友是已。”由於師爺久居官場,深通宦海風濤中的奧秘,所以經常能為幕主免禍避災出謀畫策,提供有效的幫助。

相傳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屢敗,某次向鹹豐帝乞援,奏折中有“臣軍屢戰屢北(敗)”之句,師爺馬家鼎提出意見,認為“屢戰屢北”詞意頹唐,不妨易為“屢北屢戰”,雖鋪敘戰報,事實仍舊,但氣概完全不同。曾國藩大加讚賞,說:“一字之易,所以值千金,端在此耳。”果然,奏折呈上後,曾國藩不但沒有被罷官,豆而被皇帝認為忠勇可嘉。又如,曾國藩死後,其門生、江寧布政使許振偉與曾國藩之弟、兩江總督曾國荃交惡。曾國荃為使許振禕丟官,準備奏參許振禕。一般來說,總督奏參布政使,無不奏效。況且曾國荃又是有功重臣,被參者更難幸免。奏折擬好後,尚未發出,就被許振禕知道了。許振偉連忙向手下的一位紹興籍刑錢師爺征求解脫之計。師爺說:“事已至此,用語言是說不動曾國荃的,隻能動之以情。”然後道出具體計策。許振禕依計,首先曰夜興工,建起了一座規模可觀的“文正書院”,然後恭請曾國荃蒞臨開院典禮。曾國荃因為書院是為紀念曾國藩(文正)而建,到書院參加典禮的又多是當地耆宿及曾國藩門生,所以雖然怨恨許振偉,也不能不來參加典禮。典禮那天,許振禕麵對曾國藩遺像,伏地痛哭。遺像兩側是許振禕親自撰寫的對聯:“瞻拜我惟餘涕淚,生平公本愛湖山。”曾國荃目睹這些,不禁垂淚歎息。典禮結束後,許振禕對眾人說:“我受先師教誨,知遇之恩,畢生難報。先師邑去,願兩江士人不忘先師功德在民,刻誌求學,繼先師之學行。製軍(曾國荃)為先師之弟,見製軍如見先師。”曾國荃很是感動,回來後對人說:“許振偉雖惡,但若參奏他,使我感到對不起先兄。”遂決定不再奏參許振禕。子是,許振禕轉危為安,保住了官位。清人冒鶴亭評論此事說:“紹興師爺真能出奇計以拯人之厄也。”又如,晩清有個叫夏賺甫的官員權斃教民10餘人後,呈文自讚此舉為“絀邪崇正,除暴安良”,別人提醒他說:“如果洋教士到朝廷告狀,你就要丟官了。”夏嗛甫聽後十分驚慌,連忙找師爺商議,師爺出主意說,隻須將“權斃”改為“械鬥”就可以了。教民因械鬥而死,自然與夏嗛甫無幹,夏嗛甫因此而平安無事。在官場活動中,幕主一時考慮不周,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師爺便常以自己的深謀通慮為幕主提醒兒,使之免除災禍。相傳清朝某皇帝慶壽,一封疆大吏準備了特製的徽墨作為壽禮,徽墨上刻印了“萬壽無疆”4個金字。師爺聞知後立即製止說,此墨不可送。理由是墨要磨用,等磨去“疆”字,就變成“萬壽無”,豈不是要讓龍顏大怒,招來殺身之禍?主入聽後,猛然醒悟,深服師爺的深謀遠慮。有的幕主處在危難境地,甚至麵臨死亡,師爺也能為其排危解難。例如,在晩清有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中,對釀成冤獄負有重要罪責的浙江巡撫楊昌浚,在被查辦的過程中曾寫了《引咎章》,寫好後,為了保險,請師爺金寶書過目,金寶書在楊昌浚所承認的“官官相護,袒庇惡少,誣陷無辜”等罪狀的前麵加了“意欲”二字,從而把不赦之罪化為隻有犯罪的動機了。據說,就因為這兩個字,楊昌浚才保住了腦袋。又如,師爺陳天錫曾在幕主意欲自殺的情況下力勸幕主,使其免於自殺。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湖漵浦縣知縣夏某得知武昌起義和長沙縣知縣被革命黨殺死的消息後非常驚恐,後文風聞沅陵縣知縣自縊,更是惶恐無措,也打算自殺。陳天錫當時是夏某的刑錢師爺,聞訊後極力勸慰夏某。陳天錫給夏某洋細分析了沅陵等縣的情況,認為沅陵知縣自縊之說肯定是戲言,故請夏某無須為此而生憂慮,更不應輕生自殺。夏知縣聽了陳天錫一席話,遂打消了自殺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