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上幕和劣幕(1 / 2)

師爺的流品相當混雜,優劣不一。雍正曾說過:“幕賓賢否不等。”名幕萬楓江也說過:“幕中流品最為錯雜。”在明清兩代為數眾多的師爺中,既有幕德端方的正人君子,也有品行惡劣的勢利小人,既有精明幹練、力能讚襄者,又有庸庸碌碌、濫廁吹竽者。在清代文獻中,那些幕德好、能力強的師爺被稱為“上幕”,那些缺乏幕德、謀私作惡、庸碌無能的師爺被稱為“劣幕”。

師爺張廷驤曾經把有德有才的師爺按照德才的高下分為三等,這每一等師爺,如果按照清代衡量師爺的一般標準來看,都可以算作是“上幕”。這三等師爺是:“識力俱卓,才品兼優,例案精通,筆墨暢達者,上也;人品謹飭,例案精熟,筆下明順者,次也;人品不荀,例案熟練,而筆墨稍遜者,又其次也。”清人金安清曾經稱讚過乾隆時期的“老幕”,說“老幕”皆“通才夙學”、“品學俱優”者。他所說的這種“老幕”,實際也就是“上幕”。清代小說《歧路燈》和《品花寶鑒》都對“上幕”做過概括性的描述。《歧路燈》第一〇五回寫道:“那做官請幕友也是最難的事。第一等的是通《五經》、《四書》,熟二十一史,而又諳於律例,人品自會端正,文移自會清順、暢曉,然著實是百不獲一的。”這裏所說的“第一等”幕友,無疑是上幕,而且是張廷驤所說的那種排在第一等的上幕。《品花寶鑒》第二十三回寫道;讀書出身、學問素優的名士當了幕友,“便是慈祥濟世,道義交人,出心出力的辦事。內願東家的聲名,外防百姓的物議,正大光明,無一毫荀且。這宗上幕,十分內止有兩分。”這裏對上幕的描述,特別強調了幕德。其中所說的“出心出力”,也就是“盡心盡力”,這是幕德的極重要的內容。不論是張廷驤所論,還是兩部清代小說所述,上幕的標準都離不開幕德好、業務能力強這兩條,但是,其具體表現形式又有多種。兩部小說還都提到上幕難得,一謂百不獲一,一謂十之有二,這都是符合曆史實際的。

明清時的上幕,其典型者,明代有徐渭,清代有汪輝祖、龔未齋、許葭村、蒲鬆舲、林則徐、陳國惠等。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曾入胡宗憲幕。他為人剛正,才識過人,在抗倭鬥爭中獻計獻策,有很大貢獻,胡宗憲擒徐海、誘王直,計謀均出自徐渭。(《嘉慶山陰縣誌》卷十四)汪輝祖人品端正,幕道精熟,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史學家。龔未齋、許葭村都是為人正直、潔身自守、精明能幹、才華橫溢的師爺。龔未齋自謂“鶴料(脩金)之外,一介不求,案牘之中,一字無忽”,正是他們二人幕德好、幕業精勤的寫照。龔氏所著的《雪鴻軒尺牘》、許氏所著的《秋水軒尺牘》,都是尺牘名著,是書簡文學中的精品。蒲鬆鈴和林則徐,一為文學名著《聊齋誌異》的著者,一為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他們當師爺時,都是德才兼備的。陳國惠是清末師爺,當師爺前曾是魯迅先生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的學生。1907年7月,徐錫麟因在安慶起事被殘酷殺害,陳國惠目擊這一慘案,憤而棄政。後來他同魯迅談及此事,很使魯迅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