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罪孽感與恐懼感(1 / 1)

許多刑名、錢穀師爺都懷有一種罪孽感(或叫負罪感),感到自己在辦案中造了孽。這其中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一般刑、錢師爺的觀念中,執法過嚴,特別是殺人,是一種造孽行為,即使是按律執法,也是造孽;二是那些坑人害人、製造冤案、草菅人命的師爺,清夜捫心自問時,也往往感到自己造了孽。刑名師爺龔未齋雖然身在幕業,但卻深感幕業是一種造孽之業。他說:作幕“造孽多矣”!“幕之不可為也”!為此他曾打算拋棄幕業改習他業。他對朋友說孽海茫茫,回頭是岸,從此改業,尚未晩也。龔未齋作幕比較清正,但是他認為隻要當了刑名師爺,就免不了做孽。

由於師爺有負罪感,進而便產生了怕遭報應的恐懼感。刑、錢師爺的因果報應思想一般是比較重的。汪輝祖就經常讀專講因果報應的《太上感應篇》。許多師爺都深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夙業牽纏,因緣終湊”,感到自己種下的是罪孽,是仇根,弄不好就要遭報應,就要遭殃。所以,他們常懷著很深的恐懼感,生怕那些死在白己手裏的案犯、冤鬼前來索命、報複。他們常常夜裏做噩夢,白天精神恍惚,經常夢見和恍惚看到死者前來索命、報複,有的甚至驚嚇而死。有個刑名師爺將一個不該處死的奸婦斷為死刑後,經常夢見該女子披發持劍找自己算賬,女子質問他:“按律我不該死,你為何置我於死地!”並用劍刺師爺。師爺驚醒後隱隱感到夢中被刺處甚痛,結果驚嚇而死。又如前文提到的那個將自首的奸婦淩遲處死的師爺,經常恍惚見到一個身披金甲的神靈領著那個婦女前來問罪,並用刀刺自己的肚子,結果也驚嚇而死。這些師爺的精神狀態有些已是幻覺,是病態,足見其恐懼感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