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班主任概述(2)(1 / 3)

傳統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往往是滿足於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示和任務,充當著上傳下達的“通訊員”、“傳聲筒”角色,因而工作往往是被動服從,按部就班,缺乏自身的獨立性。新時期的班主任應是積極能動的富有創造性的主體,要根據自身優勢和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不斷尋求新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開展各種富有創意而不花哨的班級活動,使班級成為一個活的、飽含創造力的生命體,從中真正體驗到班主任工作的樂趣,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內在尊嚴、價值與自信,煥發出自身生命的活力。

六、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換

過去,班主任的自我專業意識不強,工作往往以經驗為主,凡事“跟著感覺走”,在做中學,在摸索中前進。隨著教師專業化意識的覺醒,班主任工作的專業特性也逐漸為人們所認同。新時期的班主任應該係統掌握教育科學、管理科學、心理科學,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管理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班級工作,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靈活多變、有創造性的工作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七、由時代型向未來型轉換

由時代型向未來型轉換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班主任必須成為學生的學校與社會、現在與未來兩個不同時空的連接者。教育學生要著眼於社會、未來的要求以及個體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具有廣泛的可持續發展性,從而培養他們成為能適應變化並具有較強自主能力的人。二是班主任自己要適應未來的需要。未來社會是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是每個人生存的基本方式。要想讓學生學會學習,班主任自己就要不斷學習。若不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具備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就無法適應為未來社會培養新人的要求。

(資料來源:《班主任工作》,易連雲主編,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5頁)

三、班主任工作新理念

對班主任工作來講,班級管理的知識、技能非常重要,但是,教育理念同樣不可或缺。或許有些班主任不太理解,理念是個很抽象的、無形的東西,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要它何用?我們是做實際工作的,你隻要告訴我怎麼做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而有害的認識。大家試想:腦袋不變,手會變嗎?通常人們說,“觀念決定行為”,就是這個意思。一位班主任,你有什麼樣的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評價觀、發展觀,將直接、間接地影響到你的班級管理行為,從而也就直接、間接地影響到你的班級管理工作質量。

(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是發展中的人,作為成長、發展中的人,他們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學生的這種不完善是人的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正因為學生的不成熟、不完善,才需要教育,才需要教師。

發展作為一個進步的過程,總是與克服原有的不足和解決原有的矛盾聯係在一起的。沒有缺陷、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的需要。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就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他們犯錯誤。班主任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生觀。

(二)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蘇霍姆林斯基在《請相信: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一文中,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獨特性。比如,讓同樣大的孩子去提水,有的孩子可能隻能提五桶,有的孩子卻可能提二十桶。如果你非要讓隻能提五桶的孩子也提二十桶,就會讓他的身體受到傷害。學生不僅有身體上的差異,而且也有心智上的差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將人類智能分為八種: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都有優勢智能,也有劣勢智能。即使是智障青年指揮家舟舟,其音樂天賦超出常人,對音樂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在個性方麵,每個學生也不相同。有的開朗活潑,有的內向沉穩,有的善於交際,有的喜歡獨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