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更是從美感的角度來理解同性戀傾向的,隱隱地顯露出古希臘的思維風格:聖人說:食色性也。此處色的解釋應是指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性的發泄。這就同人人需要吃飯來維持生命一樣的自然,此乃天性本能。美的孔雀,人見人愛;美的花,人見人喜。喜愛甚時,便想養在籠中,插於瓶裏,隨時欣賞。對於人,美醜是客觀的存在,有美的女子,也有美的男子,無論同性異性,美麗的人皆喜歡。喜歡到極處,便是將他(或她)吸引過來,據為己有,讓自己盡情盡意地去觸摸擁抱,而隻有靠性的發泄和滿足,才能平息不寧的情續。在人與人之間,如果能達到外貌的吸引,心靈的溝通,性活動的和諧這三者的統一,他們就會建立一種牢固的關係,是異性就是好夫妻或情人;如是同性就是同性戀的關係。生活中往往難得各方麵都配合協調,於是便有了破碎的家庭和露水情人。人都會留戀美好,厭惡欠缺。
由於工作性質不同,有些在比較開化的行業工作和同事年齡較輕的同性戀者發現,人們對同性戀並無惡感:我周圍的人不把同性戀作貶義詞看。他們有時候議論同性戀,我為了掩飾自己也假裝參加議論。有的女孩就說,同性戀一個個都長得挺精神的,智力挺高的,挺聰明的。
一位權利意識較強的同性戀者理直氣壯地說:人有愛的權利,有愛自己喜歡的人的權利。愛的對象是異性就沒有問題,是同性就不能公開,難道這公平嗎?人有互相愛的權利,人有分房子、入黨、提幹、甚至競選市長的權利,當然首先還是愛的權利。
當我們問及持有這類觀點的調查對象是否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有壓力時,他們當中不少人說,自己並不感到壓抑。其中一位這樣講:沒壓力,想清楚就沒壓力了。我覺得我和別人哪兒都一樣。有的人認為自己白天是人,晚上是鬼,這種人越玩越苦惱。思想跟不上,理論跟不上,就會越玩越痛苦。這種窩囊廢不如別玩。想通了一點事沒有。想不通的人是接受了報上的觀點,認為自己有病,不正常。我經常和人談我的這些觀點。
一位同性戀者以他交往過的人為例,說明在他的心目中同性戀者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在我的周圍,至少有近百名這樣的人。職業:工農商學兵;年齡:18歲至72歲;文化:大中專到中小學;地域:東三省,京,津,保定,石家莊,大同,太原,臨汾,滬,蘇,錫,杭。盡管形成的原因各異,但大都心地純良,奉公守法。當然其中也不乏個別偏愛尋求性刺激者。他們在一起,暢談斷袖之癖;談論從三言到紅樓夢中的相關情節;談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談京城首次同性戀沙龍及有關的影視書刊。他們關注自己同愛情、婚姻、家庭、社會諸方麵的關係,尤其關注同性戀與艾滋病的關係。
他的觀點在這部分同性戀者當中很有代表性。對同性戀現象持有上述價值評判的調查對象,常常強調以下三點事實:第一,具有這種傾向的人很多;第二,這種人什麼地方都有,隻要有足夠大的人群,就會有這種人存在;第三,這種人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職業中都有。
首先,雖然許多同性戀者並不知道與自己有相同性傾向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確切比例,但調查中有人這樣說:你問有多少人?說1%你信嗎?我是從分析單位裏的人看出來的。我們單位一共有多少人,同性戀有幾個人,一除就清楚了。提供這個比例數字的人還特地補充道:我們單位知識分子占一半,工人占一半,是比較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