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新媒體的類型(3)(2 / 3)

網絡廣播的開辦主體分為傳統媒體和商業公司兩大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中國廣播網”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音頻網站。其網站音頻數據總量超過2TB,內容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9套節目的網上直播、270多個重點欄目的在線點播。由該網開辦的主要為青少年服務的“銀河網絡電台”已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網絡電台之一。截至2006年11月,銀河網絡電台的日均瀏覽量達到1841600人次,同時在線獨立IP達到19190個,常規互動人群達到1900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主辦的“國際在線”已在線播出43種語言的廣播節目,同時開播了9種語言的環球網絡電台。在地方電台中,目前除西藏、甘肅外,全國有29個省級廣播電台、總台開辦了網絡廣播業務,共有167套廣播頻率實現了網上直播。全國有123個地市級廣播電台開辦了廣播網站,已有158套廣播頻率實現網上直播。另外,北京廣播網與北京團市委合作開辦了純公益性的“青檬網絡電台”,以首都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目標受眾群體,目前在高校學生中已經形成一定的影響。由北京“聽盟”與團中央合作開辦的“中國青少年廣播網”已整合100多所高校網絡電台的上傳節目內容。在商業音頻網站中,有少數較為活躍、基於即時聊天工具和論壇的音頻網站競爭力較強,如貓撲電台、QQ網絡電台等。

網絡廣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是缺乏贏利模式。廣告是互聯網的主要贏利模式,但網絡廣播還沒有插播廣告的成功案例;對於互聯網的另一大贏利模式——手機短信互動,有調查顯示,用戶在收聽網絡廣播時,一般不太願意發送短信參與某個節目。第二是受終端製約。調查顯示,近年來收聽廣播的人數在逐年減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而且用戶更習慣於在移動時收聽廣播,而網絡廣播必須通過電腦固定終端接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用戶的發展。第三是商業網站的節目資源缺乏。雖然網絡電台的進入門檻較低,但商業網站普遍缺乏製作廣播節目的專業人才,很難生產出大家喜聞樂見的節目;由於網絡電台很少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商業網站在購買廣播節目時,也非常慎重。

從發展趨勢看,傳統廣播媒體開辦的音頻網站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因為傳統廣播媒體擁有豐富的節目資源,而且擁有專門的廣播節目製作隊伍,公信力強。特別是隨著媒體體製、機製改革的不斷深入,網絡廣播傳播理念和節目形態的不斷創新,傳統廣播與網絡廣播通過聯動來提升雙方的價值將變得越來越普遍,傳統廣播媒體在運營網絡廣播方麵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五、網絡報刊

網絡報刊,即通過互聯網發行和傳播的報刊,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應用到報刊出版、發行、利用的全過程。網絡報刊有網絡報紙和網絡雜誌。

在因特網上建立網站發布網絡版報紙的實踐起始於1994年,1994年底,共有78家報紙發行了網絡版。至1997年,網絡報紙已發展到1900多家。1998年10月初,《美國新聞評論》雜誌網站公布的數據表明,全世界的網絡報紙報紙已增長至4295家,1998年底增至4925家,而如今網絡報紙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

網絡報紙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1)電子版階段,即網上所有內容都是紙質報紙的翻版。(2)超鏈接階段,即通過網麵上具有特定顏色的超鏈接,使讀者隨時通過鏈接從這一網站跳到另一網站,以尋求所需信息。同時,在各網絡報紙的網站上還開辟BBS、郵件列表等服務,供受眾在網上發布信息。(3)多媒體階段,即多媒體互動報紙。

在我國,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報·下午版》通過杭州市的聯機服務網絡進行傳輸,揭開了我國報紙網絡化的序幕。1995年1月,由國家教委主辦的《神州學人》通過互聯網發行它的《神州學人周刊》電子版,成為我國第一家走上互聯網的媒體。從1995年至1999年下半年,是報紙的網絡版(或稱電子版)階段,這一時期是直接把報紙內容按版麵或是類別搬到網上,供網民瀏覽。2000年以後,報紙網絡版逐漸從Web1.0向Web2.0發展,出現了以新聞為主的綜合性網站,網站逐漸成為報業的數字化整合平台。以網站為平台的有聲報、多媒體互動數字報也開始出現。2006年2月20日,《浙江日報》在浙江在線上推出了不同於以往簡單的PDF版的全國首家數字報紙;8月1日,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推出了中國第一份多媒體互動數字報《播報2.0》。報紙的移動化也在不斷發展,2004年7月,《中國婦女報》率先開通手機報。2006年4月,《解放日報》推出我國第一張基於電子閱讀器的電子報紙。2008年2月,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城市快報》與津報網聯手打造了《城市社區電子報》。200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網推出《兩會網報》。與其他的網絡報紙不同的是,《兩會網報》沒有紙報紙作為母報。如今,報業的數字化已全麵展開,正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