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於2000年7月部長會議文件中,敦促各國政府把因特網和遠程通信的費用降至人們能夠承受的水平,向當地居民提供更多技術知識、創建更多公共接入點。
2001年10月,上海APEC年會的部長級會議通過了《數字APEC戰略》,明確提出:各成員國要采取具體和聯合的行動實施數字戰略,並充分利用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縮小數字鴻溝,迎接新經濟帶來的機遇。
2001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由30多人組成的聯合國信息和通信技術工作組。工作組的任務是如何在全球推廣新的科學技術,確保廣大貧困人口能夠從中受益,並使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能夠為實現促進發展這一戰略目標服務。
2002年3月18日至27日,國際電信聯盟(ITU)召開第三屆世界電信發展大會,製訂了一個旨在填平數字鴻溝的戰略計劃。
美英法等發達國家也采取了行動。2000年,美政府公布《從數字鴻溝走向數字機遇》的報告,指出美國消除數字鴻溝的重點在於專業技術平民化、技能培訓和網絡內容實用化。在政府鼓勵下美國許多高技術公司大力實施填平數字鴻溝的工程。同一年,英國財政大臣布朗宣布了一項“縮小數字差距”計劃。法國政府於1998年出台了大力發展網絡的計劃,向著創造一個人人享有信息的社會大步邁進。
以新媒體和廣播電視為核心的信息與傳播技術是歐盟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歐盟將信息產業列為主導產業加以扶持,製訂了以“i2010戰略計劃”(The i2010 Strategy)為主的信息化戰略。根據“i2010戰略計劃”的目標,歐洲信息社會應當能夠為每個人提供更多的網上公共服務,應當為所有公民提供服務。在2006年9月的北約裏加峰會上,歐盟成員國就發表了一個宣言,各成員國承諾要在2010年以前實現以下具體目標:使互聯網鴻溝縮小一半,使所有公共網站可以允許包括殘疾人在內的任何人使用,2010年前使90%的歐洲人口能夠用上寬帶。
發展中國家也在認真對待數字鴻溝的風險,積極通過改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來使每個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革命所帶來的機遇。事實上,數字鴻溝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內部不同人群對信息、技術占有程度不同造成的社會分化問題;如今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全球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因為信息產業、信息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時代的南北問題。因而以全球化的眼光來審視數字鴻溝問題,積極與國際組織進行合作與交流,無疑會對解決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問題產生積極影響。積極響應和參與國際組織為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方麵的工作,並為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而鬥爭。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數字鴻溝問題,縮小南北數字鴻溝,不是簡單的信息化建設問題,必然涉及縮小南北整體經濟差距、扶貧、減債、增加官方發展援助等一係列根本性問題。不解決南方國家的貧困化問題,使之擁有進行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條件,數字革命隻能是空談。
在中國,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信息化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將信息化放在如此高的戰略地位,在黨中央全會決議中是第一次。如今,我國正在以把握數字機遇的積極姿態迎接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現代化,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經濟全球化、資本自由化、產業信息化、信息網絡化”所構成的新四化帶動老四化。2003年,科技部倡議並啟動了一項“縮小數字鴻溝——西部行動”的計劃。2007年,我國興起了網絡大國的“下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