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新媒體的影響(10)(2 / 3)

三、化數字鴻溝為數字機遇

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不隻是數字鴻溝,也帶來發展的數字機遇。

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2000年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認為,我們應該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於“全球數字機遇”上。這將更有利於開展那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的行動,因為那是我們今天真正麵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向全球數字發展的轉換的機會。技術進步,政策改革,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競爭,一起創造了一個所有國家都能從這場信息革命中獲得好處的境況。技術、速度、力量和可用性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而費用卻在降低。過去隻有大的組織獲得的能力現在可以被個人和小組織獲得。這為所有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機會。例如,因特網和相關的技術與服務能極大地提高包括農業、製造業和服務部門在內的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能力,能創造新的報酬優惠的工作機會等。而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已經從這當中獲得了好處。例如,小地方和個人企業家通過互聯網向國內外銷售當地的農產品和其他小商品。但是,從實踐上來看,除非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采取實質性的有力措施,數字機遇不可能完全實現。首先,從教育和財政政策到電信管理、電子商務等,新的國家戰略以及財政傾向應該建立起來。同時,國際社會應該承擔起支持者的重要角色。在提供技術、資本、商業專家、貿易利潤、技術援助以及其他相關方麵作出努力。

經濟學家埃瑟·戴森認為,互聯網等新媒體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改變了權力的分配。工業革命以來的兩個世紀裏,人類追求的都是經濟規模,比方說,大型工廠、大眾媒體。而互聯網的出現,開始讓世界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互聯網是一種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也就是說,未來的差別將在於能不能把握機會。以往沒有人或者很少人有機會,但是當人人都有機會時,就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擁有必要的智商與自發的驅動力去善用這些機會。造成差別的不隻是智商而已,還有個性和想象力。凡是把握機會采取行動的人,網絡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生來有多少財富、來自哪一個國家等,這些因素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將成為他未來有沒有優勢的決定因素。

數字鴻溝首先是在發達國家提出的,也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認可,這一問題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正在采取行動,數字鴻溝的消除其實也是發展的數字機遇。

在2000年西方八國首腦會議上通過的《關於全球信息社會的衝繩憲章》,呼籲消除國際性信息、知識差距;提出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的需求而促進政策、法規和網絡等環境的健全,降低費用,培養人才,鼓勵參加世界性電子商務網絡等。這些措施和政策對縮小南北間數字鴻溝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八國首腦會議結束後,以日本富士通和東芝為首的全球電子商務企業對話協會成員提出要為非洲50萬個偏遠村鎮提供數字接入等。這些公司勇於承擔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重任其實還是從自身長遠利益考慮的,它們確信隻有幫助大多數國家成為“網絡經濟和社會的正式參與者”,才能拓寬公司現有的市場規模。正如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所說,“所有參與因特網革命的公司都有機會去消除這場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數字鴻溝,同時它們也會最終享受到消除數字鴻溝後所帶來的市場機遇”。當然,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西方國家樹起縮小“數字鴻溝”的旗幟,目的隻是在南北經濟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為了轉移南方國家民眾的視線,緩和發展中國家的不滿,發展國際貿易並打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信息產品市場。

縮小數字鴻溝,重要的是確保人們能夠平等地享用現代通信和網絡基礎設施,擁有大體平等的教育機會。在這方麵,國際社會作出了一些努力。

“軟件銀行新興市場”項目。2000年2月,為了縮小全球互聯網發展的差距,國際金融組織與日本的軟件銀行合作,在100多個國家成立互聯網公司。該項目通過5個方法來縮小數字經濟的差別:(1)覆蓋幾乎所有的新興市場——將近100個國家將逐漸參與這個舉措。(2)與主要的互聯網和網站結構技術公司進行合作。(3)在各個目標市場與當地的公司及創業者進行合作。(4)提供所需的風險資金。(5)使用“商業孵化器”的方式,來推動新公司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