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君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開始衰微,隻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製能力。
同時,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發展了起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麵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已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時代。
在這一時期,因為內政暴亂以及疆土掠奪的緣故,經常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外地狩獵時,被連稱、管至父暗殺,之後他們公孫立無知為國君,引起齊國全國的反對。接著,幾位大夫又殺死公孫無知,宣布迎接在魯國避難的公子糾為君,並和魯莊公商定由魯出兵護送公子糾返國。
同時,奔往莒國的公子小白聞悉國內變亂,也在鮑叔牙和莒兵護送下急忙返國,爭奪政權。管仲聞訊後,在途中射傷小白,但被鮑叔牙機智營救,搶先趕回國都臨淄,就了侯位,即為齊桓公。
公子糾和管仲見國君位置被小白搶先奪去,隻好仍回魯國棲身,這使齊、魯兩國關係趨於緊張。
魯莊公卻以公子糾沒有當上齊國國君,對齊極為仇視,便親自率大軍強送公子糾返國,進入齊邊境,齊桓公與鮑叔牙等商討對策,決定進行抵抗。雙方各以兵車三百輛投入戰鬥。齊軍一舉擊破魯國左右軍,繼而包圍魯莊公所統帥的中軍。
魯莊公把大旗改插在將領車上,自己改乘軺車,化裝突圍,才免於被俘。魯軍慘敗後,魯莊公在齊軍壓力下,竟改變初衷,殺死公子糾,把管仲押送給齊國。
不久之後,即位不久的齊桓公,因為魯國曾支持公子糾,對魯非常不滿,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公元前684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
魯莊公自從戰敗之後,便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這次麵對齊國進攻,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即今山東萊蕪東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製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此刻,齊軍疲憊,士氣沮喪,而魯軍陣勢穩固,鬥誌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
當時,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既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這才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製人、敵疲再打的原則取勝而著稱。
這次戰役被後世稱之為“長勺之戰”。這次戰役既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役。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
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曾對齊、魯長勺之戰的戰法給予過很高地評價,說戰爭中魯國“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
曹劌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製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