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桂陵之戰(1 / 1)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中山國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同意了龐涓的計劃,便撥五百戰車給龐涓。龐涓率兵直奔趙國,並且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隻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答應之後,命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即挖去膝蓋骨,欲使孫臏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來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到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複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即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即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

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

圍魏救趙其實是我國軍事史上的一個美麗的神話,以魏國大梁的雄偉,八萬齊軍不可能給它實質性的威脅,而且趙國首都並沒有被救下來。齊軍在平陵的進攻,對大梁的佯攻都是假的,目的隻有一個,讓龐涓輕視齊軍。隻有這樣,龐涓才可能拋棄平時正常的行軍準則,狂妄地鑽進孫臏布置的陷阱。

孫臏在戰略上,抓住有利時機,在作戰指揮方麵,能正確分析敵強我弱的局麵,選擇適宜的作戰方法,進攻敵人的要害即空虛的大梁,然後以逸待勞,乘機打了一個漂亮的襲擊戰。另外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是戰勝的前提。至於魏軍最後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動向。

這場戰役使魏軍得到重創,減弱了魏國在霸權上的威望,也使齊國的威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