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井陘之戰(1 / 2)

漢朝是中國曆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與東漢兩個曆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漢高祖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皇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

公元前205年,劉邦手下大將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即在今山西北部、趙即在今河北南部、燕即在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平定代地,活捉代國的相國夏說。戰鬥剛剛結束,劉邦就把韓信的精兵調往滎陽一帶去正麵抗擊項羽的進攻。公元前204年,韓信統率三萬名新近招募的部隊,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即以號稱二十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十裏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裏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隻有數萬之眾,而且都是新募之卒,千裏行軍,士氣雖高漲,但身體卻疲乏,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餘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餘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他認為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鋒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

但是,漢軍方麵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裏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奇兵三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由陳餘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

李左車認為隻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十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不切實際的陳餘,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采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趙軍主帥陳餘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製定了出奇製勝,一舉破趙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