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北伐軍出師大捷(1 / 2)

五一川運動後,全國反帝愛國運動和工農運動高漲了。中國共產黨於1926年2月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向廣州國民政府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在全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廣東國民政府正式決定北伐。1926年7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下北伐動員令。7月9日,廣州隆重舉行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閱兵典禮。

北伐的主要對象是當時北洋軍閥的三大勢力:親日的張作霖,控製著東北各省及京、津兩市,有軍隊30餘萬人;親英美的吳佩孚,盤踞著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及陝西和河北各一部,有軍隊約20萬人;親英美的孫傳芳,割據著長江下遊的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和福建5省,有軍隊20萬人。這些軍閥在反對革命上是一致的,但在維護各自利益上又矛盾重重。

國民革命軍認真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及軍閥內部各自為政的特點,製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決定先向湖南、湖北進軍,在打倒吳佩孚占領武漢之後,再集中兵力,出兵東南消滅孫傳芳,然後在適當時機再消滅張作霖。北伐大軍兵分三路,一路由以第四、七、八三個軍約5萬人擔任湖南戰場的正麵進攻;第二軍、第三軍、第六軍向酃縣、茶陵、安仁集中,以防江西;第一軍警戒福建。

北伐誓師後,7月初,北伐軍第四、第七兩軍進入湖南前線,然後與原在湖南的第八軍兵分左、中、右三路向吳佩孚軍隊進攻。由於得到湖南工農群眾的有力支援,進展十分迅速。7月9日占領湘鄉,並逼近長沙,敵葉開鑫棄長沙逃走,湖南省工團聯合會組織工人保安隊1000多人維持秩序。10月克湘潭、醴陵。11日進入長沙,攻占寧鄉。這時,吳軍十分震驚,其前線指揮官除嘉謨命令所部1萬餘人,利用汩羅江之險扼守平江。8月19日拂曉,北伐軍向汩羅江吳軍前線發起攻擊,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和黃琪翔團分東北和西南兩路夾擊。獨立團掃蕩縣城外圍之敵,黃琪翔團占城東北之古城嶺,俯擊城中;又繞到城西北一帶高地衝殺。守敵驚慌失措,繳械投降。獨立團和黃琪翔團進駐平江縣城。敵人布置的汩羅江防線徹底崩潰。21日,嶽陽、平江一帶農民協會會員,引導北伐軍從平江北鄉渡過微水黃芽山間道襲取嶽陽。葉開鑫部2000餘人投誠,餘蔭森部全被繳械。22日,北伐軍進占嶽陽。至此,湖南戰鬥勝利結束,北伐軍乘勝向湖北進發。

吳佩孚獲悉湘省盡失,於8月22日乘車兼程南下。25日在漢口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準備固守汀泗橋、鹹寧、白墩一帶,等待援兵,挽回敗局。

8月23日,唐生智、李宗仁等召開羊樓司會議,決定四路合攻汀泗橋。吳佩孚軍以2萬餘兵力,憑汀泗橋三麵環水、東麵高山聳立之險企圖阻擋北伐大軍。26日,第四軍發起進攻。吳軍以密集火力封鎖鐵路橋,兩軍連續激戰10餘小時,雙方死傷均十分慘重,攻汀泗橋無大進展。27日淩晨,獨立團由農民作向導沿崎嶇山路,繞到敵人背後古塘角方麵。與此同時,各部隊繼續向吳軍陣地反複衝鋒,至是日晨3時,方開始占領汀泗橋東側一帶高地。晨4時,獨立團發起猛烈攻擊。接著,第四軍全線衝鋒。敵終不支,棄守汀泗橋,敗逃鹹寧。當日,攻占汀泗橋。之後,獨立團奉命追擊敵人,並乘敵立足未穩,一舉攻占鹹寧城,為奪取賀勝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賀勝橋地形雖不及汀泗橋險要,但吳佩孚視此役關係其生死存亡,故以精兵2萬餘人扼守賀勝橋一帶陣地,並配備各類大炮數十門。8月29日下午,北伐軍開始進攻,30日淩晨,戰事激烈。吳軍抵擋不住,且戰且退。吳軍潰退時,吳佩孚親臨賀勝橋督戰,喝令趙榮華之執法隊砍殺後退官兵多人,但亦無法遏止前線之潰退。由於第四、第七兩軍密切協同,浴血奮戰,終於贏得賀勝橋戰役的勝利。吳佩孚乘車敗逃,退至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