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盧溝橋事變(1 / 2)

日本帝國主義在“九·一八”事變後,得寸進尺,逐步向中國華北擴展其侵略勢力。1933年日寇侵占熱河,1935年又策動漢奸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蠶食了華北北部廣大地區。當時,北平的豐台至山海關鐵路沿線,有日本在華北駐軍;北平東麵是日本羽翼下的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麵和西北麵,有日本豢養的察北偽蒙軍,北平幾乎已完全處於日偽軍的包圍之中。位於北平西南的盧溝橋已成為北平與內地交通聯係的唯一門戶。日軍如果占領盧溝橋,就可以孤立平津。於是,日軍就以盧溝橋為突破口,策劃全麵侵華戰爭。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約15公裏豐台區永定河上。該橋始建於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自該橋建成之日起,便成為華北西南部以至中原地區進出北京的咽喉要道。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進入近代之後,在盧溝橋附近又修建了鐵路橋,於是這裏又成為京漢鐵路和北寧鐵路的交彙點,其地位愈加重要。在盧溝橋東端約200米處,聳立著一座古老的城池宛平城,是當時宛平縣政府的所在地,守衛盧溝橋的中國軍隊也駐紮在城中。該部隊屬29軍37師110旅。

110旅旅長何基灃1933年曾率全旅官兵在長城喜峰口英勇抗擊日軍進犯,是著名的長城抗戰英雄。該部官兵在進駐盧溝橋地區後,深受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抗日激情高昂。何基灃旅駐紮盧溝橋地區後,經常遭遇日本軍隊的騷擾挑釁,他始終據理力爭、針鋒相對、寸土不讓。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企圖將華北從中國分裂出去。陰謀未能得逞,便大舉增兵華北北部,企圖以武力攻占北平、天津,進而侵占整個華北。自1937年4月起,駐豐台地區的日軍開始在盧溝橋附近頻繁地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以期挑起事端,為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借口。

麵對日軍的瘋狂挑釁,29軍增派軍力加強了盧溝橋一線的防務,將110旅中戰鬥力較強的219團主力部署在宛平城及相鄰的長辛店一帶。同時在日軍頻繁演習的地區增設崗哨,加強警戒,以防日軍發動突然襲擊。

駐防宛平城並負責守衛盧溝橋的是219團3營。營長金振中當年曾參加過長城抗戰,作戰英勇,屢立戰功。他接防盧溝橋後,對士兵們說:“若日軍硬攻時,必抱定與城橋共存亡之決心,以維護本軍榮譽以報答全國同胞。”金振中派精銳部隊重點把守盧溝橋重要位置和宛平城主要地段,並不斷激勵全營官兵鬥誌。官兵們士氣高昂,每當飯前和入睡前都齊聲高呼:“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官兵們同仇敵愾,日夜保持著高度警惕。

同年7月7日下午,駐紮豐台的日軍河邊旅團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中隊長清水帶領,在宛平城西北約1公裏處的龍王廟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夜幕降臨後,日軍並未象往常那樣撤退,卻在演習地點修築工事,並出動600餘名士兵向龍王廟以東移動。這一異常情況引起了駐守龍王廟中國軍隊的密切關注,宛平城牆上的中國哨兵也在蒼茫的夜色中高度警惕著。

當晚10時40分左右,突然從日軍演習方向傳來一陣尖利的槍聲。這槍聲劃破了寂靜的夜空,驚起宛平城內和附近村莊一片犬吠。片刻過後,數名日軍來至宛平城下,聲稱一名士兵在演習中走失,要求進城搜查。入夜之後,宛平城門即已關閉,日本軍隊在城外演習,丟失的士兵不可能在城內。守城中國軍隊據理予以堅決拒絕。日軍當即包圍宛平城,並鳴槍示威。

不久,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開始向北平當局施加壓力,聲稱“今晚有一中隊日軍在盧溝橋演習時,仿佛聽到宛平城內軍隊發出的槍聲,造成演習部隊一時混亂,致使1名士兵丟失,今是日軍要入城搜查。”並威脅說:“如不允許,將以武力進城。”北平當局據理堅決拒絕,但為避免事態擴大,同意由中日雙方派人調查此事,並指派宛平縣長王冷齋負責與日方交涉。

次日淩晨4時,中日雙方代表進入宛平城,日方代表卻又突然提出將駐守宛平城東門的中國軍隊撤走,由日軍占據東門後再行調查等無理要求,遭到王冷齋拒絕。雙方正交涉間,城外驟然響起密集的槍聲,日軍出動大批兵力悍然向中國守軍發起了進攻。在日軍侵略軍的瘋狂進攻麵前,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反擊日軍進攻,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由此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