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盧溝橋事變(2 / 2)

日本侵略軍兵分二路,一路直撲龍王廟,另一路從東麵進攻宛平城,日軍企圖迅速攻占兩地,進而占領盧溝橋和鐵路橋。進攻龍王廟的日軍排成四路縱隊,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槍,殺氣騰騰地直撲龍王廟。龍王廟的中國守軍約兩個排,1排排長申仲明挺身而出,迎著日軍的槍口走上前去,以理阻止前進。日軍突然開槍,申排長當即重傷倒地。中國士兵們早已對日軍恨之入骨,日軍的突然襲擊激起了士兵們的極大義憤,在另一位排長的指揮下,士兵們拿起武器,向敵人射出一排排仇恨的子彈。不久,敵人衝上了陣地,士兵們揮起大刀,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拚殺。陣地上刀槍相撞,殺聲連天,血肉橫飛。士兵們雖拚死戰鬥,但由於寡不敵眾,大部分壯烈犧牲。龍王廟遂落入日軍手中。

另一路日軍,先以大炮猛烈轟擊宛平城,隨後在炮火掩護下,向宛平城發起衝擊。城上中國守軍以城垣為依托,待日軍進入有效射程後,再以猛烈的火力在短距離內消滅敵人,一次次擊退了日軍的進攻。傍晚時分,日軍再次向宛平城發起進攻。在猛烈炮火轟擊後,日軍以9輛坦克為先導,掩護步兵向中國守軍猛攻。此時,宛平城內早已被炸成一片廢墟,城內守軍僅有1個連的兵力,但士兵們人人鬥誌旺盛,個個抱定誓與城共存亡的決心,依靠手中的手榴彈、步槍等簡陋武器,激戰3個多小時,終於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入夜之後,219團團長吉星文為奪回白天被敵人占領的陣地,組織了大刀突擊隊,用繩梯悄悄墜出城牆,以莊稼地做掩護,沿永定河岸無聲無息地逼近日軍占領的鐵路橋。午夜12時,大刀隊突然衝向敵人陣地,士兵們齊聲呐喊,舉刀砍殺,鐵路橋上刹時殺聲震天,刀光飛舞。日軍遭此突襲,頓時張惶失措,東逃西竄。大刀隊則越戰越勇,一個年僅19歲的年輕士兵,揮舞大刀,連續砍殺13名侵略軍,還生擒一人,自己也壯烈犧牲。戰鬥一直持續到次日淩晨,侵占鐵路橋的日軍幾乎被全殲於橋上,鐵路橋陣地再次回到中國軍隊手中。

激烈的戰鬥時斷時續,一直持續到7月10日。7月11日,中日雙方在北平達成3項停戰撤軍協議。中國軍隊開始遵協議撤退。

日軍方麵一邊以和談為緩兵之計,一邊將關東軍2個旅團、駐朝鮮的1個師團、國內的3個師團派往華北,又將18個中隊戰鬥機編為臨時航空兵團,從國內派往山海關、錦州、大連。到7月中旬,平日在平津一帶的兵力已達10萬人,並完成了對平津的戰鬥部署。7月25日,日軍連續在北平西郊發動攻擊。26日,日軍強占廊坊,切斷了北平與天津的聯係,並企圖派兵進入北平城,與中國守軍發生戰鬥。當日日軍向29軍發出最後通牒,限29軍37師於28日正午前退出北平附近地區。未等中國方麵答複,日軍便於28日早晨對北平發動總攻。29軍奮起反擊,在南苑等地與日軍激戰,副軍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激戰中殉國,成為抗戰以來最先殉國的高級將領。

為配合29軍保衛北平,盧溝橋守軍在何基灃、吉星文等將領率領下,主動向駐所在豐台車站的日軍出擊。他們設計將日軍引出車站陣地,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加以包圍殲滅,並奪回豐台車站。然而局部的勝利已無法扭轉整個戰局的失敗。29日,北平淪陷。北平失守後,堅守盧溝橋已毫無意義。30日深夜,盧溝橋的保衛者眼含熱淚,離開了浴血奮戰20多天的盧溝橋,懷著滿腔的悲憤,與29軍餘部一同撤出了北平地區。30日,天津也落入日軍的鐵蹄之下。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布通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用武力侵占平津和華北的陰謀,指出中華民族已到危急關頭,疾呼全國同胞實行全民族抗戰,號召全國人民武裝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國民黨愛國將領及地方人士也紛紛發表通電,主張堅決抗戰。許多民眾團體及文化界人士也積極支援前方抗戰部隊。7月17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表明了南京政府的抗戰立場。中國曆史從此進入了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

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