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三大戰役(1 / 1)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敵我力量的對比及戰爭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到1948年秋,解放軍已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全軍經過戰爭的鍛煉,新式整軍運動和政治、經濟、軍事民主運動,軍事技術和政治覺悟大大提高;改善了裝備,組成了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堅能力,取得了打陣地戰的經驗。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麵積達235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25%。人口168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37%,解放區可以聯合作戰,形成對國民黨軍的包圍;解放區內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後方鞏固,翻身農民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努力生產,支援前線,為戰略決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種形勢下,194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軍委規定解放戰爭第三年殲敵正規軍128個旅(師)左右,把戰爭繼續擴大和深入到國民黨統治區,為此,要求全軍在第三年準備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

而這時,國民黨軍已下降到365萬人,由於大批部隊擔任守備任務,可用於第一線的兵力僅有170萬,雖然還統治著全國的四分之三地區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是由於四麵楚歌,在政治上已經極端的孤立。國民黨軍隊不得不放棄“全麵防禦”而進行所謂的“重點防禦”。

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在這個時候,國民黨於1948年8月,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了“撤退東北,鞏固華北,確保華中,經營華南”,堅持沈陽到10月底,以觀時局發展,原則上不放棄沈陽,同時亦作撤退準備的作戰方針。

1948年8月,國民黨軍被迫采取重點防禦後,以第二綏靖區部隊11萬餘人守備戰略要地濟南,並準備以徐州地區17萬兵力隨時北援。

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采取“攻濟打援”的方針,以7個縱隊和14萬地方武裝攻打濟南,以8個縱隊(含中原野戰軍1個縱隊)共18萬人,準備阻擊徐州援敵。1948年9月16日晚,解放軍發起對濟南總攻擊,激戰8晝夜,於24日攻克濟南,除國民黨政府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率部起義外,全殲守敵10萬餘人,俘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牟仲衍。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