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對戰爭的形勢做了科學的分析,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東北戰場解放軍主力有70萬人,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共有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沈陽和錦州3個孤立的地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從全國戰局出發,為遼沈戰役製定了主力部隊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封閉國民黨在東北,“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先頭部隊到達北寧線,會同南線部隊,開始包圍綏中、光城、義縣,遼沈戰役正式打響。10月1日,全殲義縣、興城、綏中之敵,主力部隊包圍錦州。蔣介石急忙從華北、山東海運來7個師,加上錦西、葫蘆島守敵4個師,組成東進兵團,10月10日,攻打解放軍的塔山陣地。
解放軍阻擊部隊經過6晝夜的浴血奮戰,勝利完成了塔山阻擊戰的任務;蔣介石又急令駐沈陽的廖耀湘第九兵團11個師及3個旅兵力,組成西進兵團,馳援錦州,被阻擊於黑山、大虎山地區不得前進。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激戰31小時,全殲守敵,俘東北“剿總”副司令範漢傑、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以下10萬餘人。17日,被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六十軍的26萬人,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起義:19日,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領其餘守軍投誠,長春宣告解放,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後,回師北上,於10月26日,在黑山、大虎山、新民等地包圍了廖耀湘兵團,激戰2天1夜,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俘兵團司令廖耀湘、軍長李濤、白鳳武、鄭廷笈等。遼沈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乘勝前進,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第八兵團司令周福成被迫投降,國民黨軍249萬餘人被殲。營口52軍殘敵1萬餘人入海逃跑,11月2日,解放營口,遼沈戰役第三階段勝利結束。
遼沈戰役前後曆時52天,殲敵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並取得了大規模殲敵的經驗;獲得了具有一定工農業基礎的大後方;為解放華北、全中國準備了條件。遼沈戰役的勝利,使人民解放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為了適應戰略決戰的形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九月會議”的決定,把原各大戰略區的部隊劃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隊3類。隨後,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直屬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