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高原風光殊(3 / 3)

青藏高原上棉花般形狀的積雲,倒也是常見的。但這裏的積雲,不像在平原上那樣能夠發展到像大山一般。而且因為高原上風大,有時積雲被高空大風撕得破破爛爛,但這在平原上是少見的。有趣的是,往往已經發展成了的積雨雲,看起來仍然個兒不大,“貌不出眾”,但卻常常能下點兒雨雪。“有點雲彩雪花飛”,說的就是這種天氣現象。高原上天氣變化迅速,說雨就雨,說晴就晴,一天變上幾次,甚至8次,10次,這主要就是這種雲造成的。但在平原上也是很少遇到的。不過這種雲,有時候落下來的不是雨,也不是雪,而是冰雹。全國冰雹最多的地方,就在青藏高原上,個別地方每年甚至可以有50~60天。可是,因為高原上積雨雲很薄,水汽又少,所以冰雹一般隻有3~4毫米直徑,而且常常沒有明顯的核心,是種軟雹。

青藏高原上最特殊的雲,要算是珠峰上的旗雲了。這種旗雲,在珠峰地區的群山中隻有珠峰常常出現。珠峰作杆,雲當旗。旗雲的形狀是奇異而且多變的。有時旗雲確像迎風飄揚的旗幟,有時又像波濤洶湧的海浪,有時又像許多駿馬飛奔。偶爾還可以看見高原雄鷹翱翔在旗雲之上,更加點綴了險峰的無限風光。

旗雲一般在日出後形成,常在上午10時到下午4時之間出現,下午1時看到的機會最多,晚上沒有,日變化明顯。所以,這種雲也是類似於山穀風那樣屬於地方性雲係。據研究,珠峰7000米高度以下,多是冰雪覆蓋,7000米以上多是碎石坡麵。太陽一出來,熱辣辣的陽光曬熱了碎石,烤得坡麵上空氣猛烈上升,大約上升到珠峰高度附近開始凝結成雲,可是雲彩剛剛冒出珠峰之上,猛烈的西風就把它吹向東去,一麵長長的旗雲就這樣展現在你的眼前了。我國氣象工作者計算過,如果礫石坡麵高了,氣流升到珠峰頂上,雲還沒有形成,就被西風吹散,連雲都不會有;礫石坡矮了,離珠峰高度還老遠,雲就產生了,不過,不像旗雲;隻有2000米高差的礫石坡,才能使旗雲剛好在山頂形成。所以別的高峰很少出現旗雲,而珠峰常出現旗雲。

因為珠峰上刮的是強烈的西風,旗雲的方向一般是指向東方。但當天氣突變,旗雲方向也會發生變化。旗雲方向一旦指北,大雪就會很快來到;有時,高空風不大,旗雲就像嫋嫋飄忽的炊煙,這同樣也是不正常的。所以,旗雲不僅是地球上最高的地麵風向標,而且,還是登山季節中預報天氣的一個預報指標呢!

熱帶和寒帶的統一

前麵談到,由於珠峰地區的低溫嚴寒和終年積雪,使珠峰獲得了“地球第三極”的稱號。可是,除此以外,珠峰地區和南、北兩極就完全不同了。

第一,珠峰地區雖然是寒帶的氣溫,頭頂上卻是熱帶的太陽。原來,兩極的緯度都是90°,而珠峰隻有28°。在兩極,一年中隻有一個晝夜,從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太陽都在地平線上轉圈兒,不落下去,稱為極晝;從秋分到春分的冬季半年,太陽從不上山,稱為極夜。所以,一天一夜,就是一年。而珠峰上一年365個晝夜,一個也不少。而且由於珠峰地區緯度較低,冬、夏季節的日長也相差不多。

第二,南、北兩極地方當地夏至的那天中午,太陽最高,但也隻有23。5°。也就是說,如果天邊算作0°,天頂是90°,那麼23。5°就相當於靠近天邊1/4的那個地方;可是,珠峰夏至中午的太陽幾乎就在天頂上,冬至日的太陽高度也有38。5°,接近天半的地方,也比北極夏至日還高得多。

第三,珠峰地區雖然也是終年冰天雪地,可是珠峰地區空氣密度,隻有兩極的1/3左右,人類不能正常生存。

所以,珠峰上氣候特點比較全麵的說法是:熱帶的太陽、極地的低溫和稀薄的大氣。

1867年8月11日,有人在帕米爾高原上,緊靠我國新疆和西藏海拔3770米的列城地方,作了一個對比觀測。在空氣流通的百葉箱裏,氣溫是21℃,而裝在真空玻璃管中的,把溫度表水銀球部塗黑的黑球溫度表,在太陽光下卻達到了101℃的高溫,比列城水的沸點還高出12℃多。也就是說,由於有熱帶的太陽,所以受到太陽照射的地方溫度便很高;由於身旁是寒帶的氣溫,所以沒有太陽照射的地方溫度便很低。“日照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句成語,可以恰當地借用來比喻高山高原上的這種特殊的陽光輻射小氣候。所以在高原上從陽光下進入室內就會感到特別陰冷,手摸到東西,坐到凳子上,也都覺得是冰涼的。而兩極地區卻恰恰相反,由於太陽斜照,就像我們冬天傍晚曬太陽怎麼也曬不暖和一樣。兩極地區陽光下和背陰處的溫差是很微小的,不取暖的室內和屋外一樣冷。

熱帶的太陽,極地的低溫,怎麼會統一起來的呢?原來,這個矛盾就統一在稀薄的大氣上。因為大氣一稀薄,陽光經過大氣時耗損少,熱帶驕陽更熱;又由於高原大氣稀薄,地麵從太陽得到的熱量保不住暖,向宇宙太空迅速散失,因此才形成了熱帶的太陽下會有寒帶的氣溫。“山高不勝寒”,“寒”的原因就在於“高”,主要是大氣稀薄造成的。

所以,珠峰的自然條件應是:熱帶的太陽、極地的低溫和稀薄的大氣三者的綜合。因而“地球第三極”的說法,還不能完全概括珠峰的氣候特點。

高原小麥慶豐收

祖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麵積230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太陽腳下”。由於海拔高,氣溫低,初霜早,晚霜遲,曆史上被看作是農業禁區,頂多隻能種一些很早熟耐寒的青稞作物。可是,西藏自治區從1970年開始試驗種植冬小麥,1972年大麵積推廣以來,年年大麵積高產。1973年平均畝(1畝=666。6m2)產大部分超過200千克。最高畝產已超500千克。而且,高原上甚至引種玉米成功。1991年西藏軍區達孜農場在專家指導下,采用地膜覆蓋,突破玉米在高原上不能出苗的難關,引種東北甜玉米成功,籽粒飽滿,穗多,產量甚至比東北還高。

那麼,峨眉山才不過3047米高,莊稼已經難於成熟,為什麼比峨眉山頂還要高出600~1000米的西藏高原上的小麥卻又能長得那麼好呢?

原來,峨眉山頂小麥不能成熟的關鍵是夏季氣溫比西藏高原低得多。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兩地氣候晴雨不同。峨眉山位於黔北川西全年陰沉多雨地區,太陽很少;而青藏高原上日射豐富。就以青藏高原上最多雨的夏季6~8月來說,拉薩平均每天有近8個小時的太陽,而峨眉山上每天大約隻有3。5個小時見到陽光。高寒山區太陽一少,氣溫就顯著低下去了。第二,孤峰崛起的高山之巔,好比海洋中的小島一樣,太陽好容易曬熱了山坡,由大氣中吹來一陣涼風,氣溫就又降下去了。

所以,青藏高原上的溫度比峨眉山要高出許多。我們以海拔3658米的拉薩和峨眉山相比,最熱月平均氣溫,峨眉山反比拉薩低3。6℃之多,午後,平均最高氣溫,拉薩更要高出7。0℃之多!峨眉山氣溫過低,已經降到小麥適宜生長溫度下限以下,這就是峨眉山頂莊稼難成熟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西藏南部大約4100米以下,夏季溫度仍在冬小麥適宜生長溫度範圍之內;冬季雖長,但還並不很冷,冬小麥完全可以安全越冬。

西藏高原上正因為夏季涼,小麥的生育期就延長了,以彌補生長期內的熱量不足,所以西藏高原冬小麥的生長期幾乎都長達一年,而平原上隻要七八個月。可是冬小麥生育期因夏涼而延長的好處可大啦,它可以充分利用漫長生長期中豐富的太陽輻射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它有足夠的時間生枝、發葉、長穗和灌飽每一顆麥粒。要知道東部華北平原上,每年冬小麥灌漿時期,常常剛好遇上或強或弱的幹熱風,高溫逼熟,麥粒不飽滿,產量就降低了。所以高原上冬小麥長得莖稈粗壯,穗大粒重,主要是這種溫涼氣候造成的。許多科研結果都證明,小麥的產量和生育期後半段氣溫有密切關係,氣溫越高,產量越低。

西藏是冬小麥的高產地區,青海柴達木盆地,則是春小麥的高產故鄉。

柴達木盆地海拔2800米左右,但因緯度偏北,冬季溫度太低,冬小麥已不能安全越冬,因此春種秋收,是春小麥產區。柴達木盆地有許多農場,春小麥產量首冠全國。這裏春小麥高產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夏涼。

其實,青藏高原的氣候條件對蔬菜也十分有利。柴達木盆地德令哈農場的大白菜一棵可以長到25千克多,大蘿卜每個重15千克多,獨瓣蒜每個像小拳頭那麼大,半人高的菠菜還鮮嫩可食!拉薩地區的卷心菜(蓮花白)最大的可達20多千克,冬蘿卜像暖水瓶一樣,一個個地半埋在地裏,最大的可達17。5千克左右,南瓜重的可達20千克,西紅柿一個重達900克左右,這在東部平原上是少見的。

因此,高原上的夏涼對喜熱的水稻、棉花等作物來講,是不利條件;可是對於喜溫涼的小麥和蔬菜等作物來說,卻轉化成了有利條件。

西藏的江南

在青藏高原的最東南部,許多地方的海拔高度都已經降到2000米左右,氣候也隨著高度的降低,而逐漸轉暖。山嶺上覆蓋著深綠色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坡上金黃色的麥浪襯托著遠處的皚皚雪峰;肥沃的河穀平壩中,層層疊疊的梯田裏,飄來陣陣稻香。這是多麼美麗的風光,多麼富饒的地方啊!

藏南海拔2000米的察隅縣,最冷月平均氣溫也有3。6℃,和同緯度海拔隻有幾米的江南的上海、杭州一樣。而且,因有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對東亞寒潮冷空氣的屏障,這裏絕沒有東部地區的嚴寒天氣,極端最低氣溫隻有—4℃~5℃,和兩廣北部相似,比同緯度東部平原高出7℃~8℃以上。下察隅海拔隻有1500多米,1月平均氣溫高得和廣西桂林、江西贛州一樣,而且很少出現0℃以下的低溫。在這裏暖溫帶、亞熱帶的樹木、水果都能“安家落戶”,茁壯生長。那挺拔的樟樹,蔥綠的茶蓬,沉甸甸的香蕉,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相比,難怪人稱它為“西藏的江南”。

可是,“西藏江南”,似江南,又非江南。

這裏山高穀深,垂直方向上自然環境變化十分顯著。“江南”之上有“華北”、“東北”,“江南”之下是“華南”,“江南”隻是山區中的一個帶。比如察隅以下是漫山遍野的亞熱帶原始森林;察隅以上氣候變冷,是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的世界,是我國富饒的林區之一;再往上去,是耐寒的矮灌木和高山草地;最高處則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區,一條條冰川從雪線上沿山溝向下伸展。因為這裏水汽充沛,雪量大,冰川補給豐富;又因為山坡陡峻,冰川流動很快,每年可向下流動幾百米;阿紮冰川穿過灌叢和針葉林帶,藍色的冰舌競已向下伸到大約2500米左右的針闊葉林混交林帶之中,形成冰川與森林做鄰居,“蔥蘢青山舞銀蛇”的奇異景色。這種景色在河網縱橫、水鄉澤國的東部江南是不可能看到的,也是一種世界奇觀。

如果我們隨著雅魯藏布江東去,經過聞名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折向南流不遠,便來到西藏東南部的墨脫縣(大約相當於東部南昌和長沙的緯度)。這裏海拔已降到800米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13℃左右,和東部地區的廣州、南寧相似,而且因為沒有寒潮冷空氣侵襲,冬季無霜無雪。夏季,孟加拉灣來的潮濕氣流,溯江而上,墨脫年雨量多到2000毫米以上,比廣州、南寧還要多些。這裏生長著熱帶性的原始森林,使人一看,就會聯想起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森林來,所以,有人幹脆稱它是“西藏的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