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荒漠化的威脅(1 / 3)

什麼叫荒漠化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爾地區連年嚴重幹旱,造成空前災難,使國際社會密切關注全球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詞於是開始流傳開來。據聯合國資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響。1992年6月世界環境和發展會議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為國際社會優先發展和采取行動的領域,並於1993年開始了《聯合國關於發生嚴重幹旱或荒漠化國家(特別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政府間談判。1994年6月17日公約文本正式通過。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向群眾進行宣傳。我國是《公約》的締約國之一。

什麼叫荒漠化?過去我們常理解為“沙漠不斷擴大,把沙漠裏的沙子擴散到越來越廣的肥沃土地上去”,這是不準確的。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定義是,“包括氣候和人類活動在內種種因素造成的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於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

我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1998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表的材料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我國荒漠化土地麵積為262。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我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麵積最大,占了160。7萬平方公裏。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麵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裏。

土地的沙化給大風起沙製造了物質源泉。因此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強沙塵暴俗稱“黑風”。因為進入沙塵暴之中常伸手不見五指)發生越來越頻繁,且強度大,範圍廣。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後發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損失牲畜幾萬頭,農作物受災麵積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東發生了一場席卷我國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強沙塵暴,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飄浮在高空的塵土在京津和長江下遊以北地區沉降,形成大麵積浮塵天氣。其中北京、濟南等地因浮塵與降雨雲係相遇,於是“泥雨”從天而降。寧夏銀川因連續下沙子,飛機停飛,人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據記載,我國西北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間,共發生有記載的強沙塵暴70次,平均31年發生一次。而建國以來近50年中已發生71次。雖然曆史記載與現今氣象觀測在標準上差異較大,但證明沙塵暴現在比過去多得多,是沒有問題的。

根據對我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也證明了我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西、寧夏交界,麵積約4萬平方公裏,40年間流沙麵積增加了47%,林地麵積減少了76。4%,草地麵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麵積增加了98。3%,草地麵積減少了28。6%。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裏木河下遊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係列嚴峻的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鍾。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讓我們先來看看沙漠中的氣候究竟是怎樣的。

奇異的沙漠氣候

沙漠的氣候特點很多,比如說,晴天多,陽光強,幹燥,夏季熱,晝夜溫差大,風沙多等等。其中的關鍵是“幹”。因為幹,雲雨少。日照多,陽光強;因為幹,天上沒有雲彩,不能擋掉部分陽光,地麵沒有水分,無法蒸發降溫,太陽曬到地麵的熱量,全都用來加熱了大地和空氣,所以夏季溫度特別高,晝夜溫差特別大;因為幹,地麵很少植物,一起風,就刮沙。

究竟沙漠裏幹到什麼程度呢?

我國的沙漠地區,年雨量大都在50~100毫米以下,最少的地方隻有10~20毫米。盛產葡萄幹和哈密瓜的吐魯番,年雨量隻有16。4毫米。托克遜縣城雨量更少,甚至隻有6。9毫米,這麼點雨量還不夠沙漠裏一天的蒸發呢。談起雨日,吐魯番每年平均隻有15。O天,托克遜還不到10天,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僅能淋濕地皮的小雨。1958年8月14日下的一場雨,是36毫米,算是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在沙漠地區裏,有時天空布滿了烏雲,狂風怒吼,亮起了耀眼的閃電,眼看著一場雷雨就要來臨,但常常是等了半天,又眼望著雲都散了,雨點還沒有下來。其實,天空中倒確實是在下雨,隻不過因為空氣太幹燥了,雨滴經過厚厚的幹燥大氣層,還沒有落到地麵,在半路上就都蒸發光了!這種情況在氣象學裏稱為“雨幡”。過去的老百姓不明其理,稱為“魔鬼雨”。

不過,因為沙漠中地表溫度極高,空氣的上下對流極強烈,因此有時可以在雲中生成極大的雨滴。這些雨滴一路上蒸發不完,還是能掉到地麵上。不過這種雨的雨滴很稀拉。一位地理學家笑稱,如果人能始終保持在雨滴之間,就可以在雨中行走而不濕衣。

沙漠裏的空氣,幹到什麼程度?

氣象部門經常用相對濕度來衡量空氣含水汽的多少,相對濕度100%就是空氣飽和了。沙漠地區的平均相對濕度隻有20%左右,午後經常會低於10%。有時,在氣象記錄裏,還會發現有0%的記載。也就是說空氣中一點點水汽也沒有了,至少是儀器測不出來。在夏天相對濕度很低的情況下洗衣服,如果你一件一件地洗,一般來說,你洗到第三件時,第一件就已經幹了。作者1981年夏在吐魯番室內洗衣晾衣,那時穿的是短袖的確良上衣,晾在繩上不過5分鍾,用手摸摸,僅僅領子雙層布處尚未全幹。真是立等可穿!

在沙漠裏,由於陽光強烈,空氣幹燥,空氣中極少細菌,連駱駝等動物的屍體都不腐爛,幹癟後成了木乃伊。據說中亞土庫曼人割破了手指時,隨手抓起一些在陽光下“消過毒”的沙子,撒在傷口上,不久就好了。沙漠裏幹燥的氣候,對腎炎的治療也有很大好處,因為炎熱幹旱氣候下,皮膚出汗多,就能減輕腎髒的工作,使它能夠更好地休養生息。在沙漠氣候的埃及首都開羅就有專門治療腎炎的療養院。

據報道,解放軍蘭州部隊某部駱駝巡回醫療隊,在中午前後,扒開火燙的沙子,把餅放進去,再用沙子蓋上,上麵再放上駱駝刺一類的幹柴,幹柴燒完,扒開沙子,就是一張張焦黃的蔥花烙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