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荒漠化的威脅(2 / 3)

還有報道說,蘭州部隊某部有一支小隊伍在沙漠裏架設電線,在吃飯時,因為地皮灼人,站不能站,坐不能坐,有的人就扒開滾燙的熱沙,把腳站在深處的涼沙裏;有的人則挖個大沙坑,把鐵鍁往上一橫,搭成個橋坐在上麵吃飯。

沙漠裏的中午,地麵上究竟有多高的溫度呢?在我國,70℃的紀錄是不少見的。吐魯番地麵溫度表的最高刻度是75℃,可是有好幾次水銀柱已經遠遠超出了75℃。在吐魯番盆地南部沙丘的表麵,曾經測得82。3℃。

沙漠白天的高溫,是由於強熱的太陽輻射。沙漠地區每年太陽照耀的時間,都在3000小時以上,最多的地方,可以超過3600小時,撒哈拉沙漠甚至4000小時。也就是說,每天太陽要照耀10小時以上!可是,太陽一落山,因為大氣中沒有雲霧,極少水汽,地麵冷卻散熱的速度也十分快,因此,沙漠幹旱地區溫度日較差也特別大。在夏季半年裏,平均說來,午後最高氣溫和清晨最低氣溫之間,總可以相差15℃~16℃左右。例如,吐魯番7月份最低氣溫平均25。1℃,最高氣溫平均39。9℃,就相差14。8℃;在9月份,吐魯番午後最高氣溫平均27。5℃,經常可以出現30℃以上,但清晨最低氣溫平均又隻有9。3℃,有些日子可以降到0℃~5℃。所以吐魯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之說。

在世界上的許多戈壁沙漠裏,由於烈日暴曬,岩石破裂,常常發出射擊般的響聲,有人稱它為“太陽聲”。這就是因為沙漠氣候溫度日較差大,夜晚已經很涼的石塊,在太陽升起後,表麵強烈加熱,石頭內外膨脹不勻而發生破裂。時間長了,石塊最終就變成沙子啦。

據記載說,我國祁連山區,過去曾經有人用手撚碎岩石,順風揚沙,選取黃金。在大自然的冷熱夾攻下,最堅硬的花崗岩也終於粉身碎骨了!

沙漠表麵的高溫,使得貼地氣層內上下溫差極大。而氣層上涼下熱的氣溫分布,可以把遠處景物倒映在旅人的前下方,氣象學上稱為下現蜃景,俗稱海市蜃樓。因此,沙漠中旅人常常見到前麵有藍藍的湖水,其實那是遠方的天空的倒映像,使他們空歡喜一場。夏季午後黑色柏油路麵上,我們也常能望見前方路麵上有一汪藍色的水,走近看又沒有了,又移到了前方。這也是馬路上出現蜃景的騙局。

沙漠裏的四季,和同緯度別的地方也有很大不同。我國東部地區,因為是季風大陸性氣候,春、秋季節本來就短。然而在沙漠地區,春、秋更短。因為沙漠地區太幹了,沒有水分調節。春季裏氣溫直線上升,秋季裏氣溫直線下降,春、秋兩季加起來也隻有2個半月到3個月左右。春、秋季節一短,冬、夏季節就顯得格外地長,所以有人形容說:“中亞幹旱地區,一年隻有兩季:西伯利亞的冬季和撒哈拉的夏季。”這是有點道理的。沙漠氣候中的溫度變化,是世界各種氣候中最最極端的。

沙漠氣候豐富了世界上植物種類

林區裏,樹木高大,遮天蔽日,鬱鬱蔥蔥;茫茫草原上,極目千裏,風吹草低見牛羊;祖國的東南部,則是阡陌縱橫,禾苗茁壯。就全國來說,就數沙漠地區植物最稀少了。

在沙漠地區裏,植物雖然稀少,也不是說沒有,但植物要適應嚴酷的幹旱氣候,便不得不長成了與眾不同的奇怪相貌。

號稱“無葉樹”的梭梭,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葉子已經退化得像鱗片一樣裹在樹枝上,主要靠綠色的樹枝代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仙人掌把葉子變成了刺,檉柳幹脆沒有葉子。有些沙漠植物則在幹旱炎熱的夏季裏落葉休眠,等到夏去秋來,再繼續發葉生長。

在風沙侵襲、沙丘流動的地區,還常常可以看到沙丘上生長著花兒鮮紅的紅柳樹,為沙漠增添了生氣。風卷流沙埋壓它一次,它就又迅速地生長一節,始終傲立在沙丘之上,把沙丘踩在腳下。

沙漠裏還有一種高大的胡楊樹,它不光不怕沙漠裏的鹽堿,而且本身成了一座小型的化工廠,把對植物有害的鹽堿,變成了可以蒸饅頭、做糕點和洗衣服的“胡楊堿”。隻要在樹幹上劃上一刀,就會淌下像眼淚一樣的胡楊堿來。

此外,還有“花開十裏香,果實能當糧”的略帶酸味的甜沙棗,和被譽為“沙漠人參”的肉蓯蓉,等等。

據不完全的統計,我國沙漠中的野生植物不少於1000種,其中300多種是可以當藥材的。如,羅布麻、芨芨草等,它們還是經濟價值很大的纖維植物。羅布麻的葉子能當藥用,可以治很多病。有的植物中還可以提取經久不褪色的染料。此外,沙漠中的鹽池、鹽湖,也都是豐富的化工原料產地和食鹽的“聚寶盆”……

不過,沙漠中的植物盡管樣子不同,性格各異,但也有其共性。比如,為了吸取沙土深層的水分以維持生命,沙漠植物都有特別深而發達的根係。有些沙漠植物的主根,可以達到20多米深。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可是,在沙漠中,葉子簡直是不允許生長的“奢侈品”,因為它要消耗許許多多的水分,所以沙漠植物大多數長成“根深而葉不茂”的怪樣子。這種怪樣子正是植物長期和幹旱氣候作鬥爭,適應沙漠氣候環境的結果。

大家知道,栽樹可以周堤。根深而發達的沙漠植物,正好可以用來固沙。沙漠植物的地上部分雖然不繁茂,但也可以擋風。俗話說“寸草能遮百丈風”。風小了,沙的流動性也小了,沙丘就不會移動、前侵了。所以,大規模栽種沙生植物,是治沙的根本辦法。建國後,西北人民正是這樣築成了一道又一道的“綠色長城”,有效地擋住了風沙。而且栽樹綠化的結果,又提高了當地的空氣和土壤濕度,也多少增加了當地的降雨量,改善了當地的小氣候,促進了植物的生長。

氣候的沙漠化毀滅了大量的植物,但許多植物適應了沙漠氣候,又被用來改造沙漠,在與沙漠氣候的鬥爭中發展壯大起來,豐富了地球上植物種類的寶庫,這就是植物和沙漠之間的辯證關係。

大旱之年奪高產

沙漠晴天多,太陽輻射強,植物光合作用旺盛,製造的有機物質也多,這是作物高產的必要條件。豐富的熱量則保證了作物光合作用的順利進行。空氣幹燥也不是壞事,它使植株水分蒸發迅速,使作物生命力旺盛……沙漠裏的氣候條件,恰恰也是農作物最需要的有利氣候條件!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所以,隻要解決了灌溉條件,這些形成沙漠氣候的不利條件,就可以走向反麵,形成極為有利的農業氣候資源。比如說,充足的光熱,幹燥的空氣,濕潤的土壤,對棉花的生長再適合不過了。在這樣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棉花不僅產量高,而且纖維長,可以紡成高支紗,織成高級府綢,做成襯衫,大家都喜歡穿它。我國幹旱氣候的新疆,因為近年來大力發展灌溉,到2000年新疆一個自治區的棉花產量將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