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水稻單位麵積產量最高的地方,在歐洲地中海周圍的西班牙、意大利、埃及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等地。因為在這些地方水稻生長期內(甚至全年),都是天氣幹旱,光熱充足的氣候。
我國華北地區春季也是這樣,沒有灌溉的冬小麥畝(1畝=666。6m2)產隻有四五十千克,甚至更少。而有灌溉的冬小麥田畝產可達300千克甚至更高。所以華北才有“春雨貴如油”,“下油就是下糧食”之說。
所以,隻要是有水灌溉的沙漠幹旱地區,就能成為世界上富饒的糧棉之倉,就是這個道理。
糧棉是這樣,瓜果也是這樣。氣候越幹旱,陽光越多,氣溫日較差越大,對瓜果越有利。白天高溫有利於大量製造糖分;夜晚氣溫低,呼吸作用弱,有利於減少糖分的消耗。所以世界上最甜的瓜就是生長在幹旱沙漠氣候裏的。如我國夏季最熱的吐魯番盆地特產無核葡萄幹和鄯善的哈密瓜以及庫爾勒香梨等,都是馳名中外的。但新疆瓜果一引種到東部地區,立即失去原有風味。而內地瓜果一引入新疆,品質產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例如,著名的安徽碭山梨,70年代引入新疆庫爾勒後,不僅果大皮薄,皮質酥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15%(原產地僅11%),而且原產地很難消除的果皮鏽斑到庫爾勒後完全消失,變得光潔發亮。再如阿拉爾金絲蜜棗,總含糖量74%~80%,比原產地華北滄州(70。4%)高出4%~10%。新疆阿拉爾墾區1970年從煙台引進紅富士蘋果,不僅甜度提高,且兼有“元帥”的芳香和“國光”質脆爽口的優點,1994年就已發展到5萬餘畝。此外,新疆大部分地區紫外線較強,因此水果著色也好。這些都和新疆的氣候、土壤條件密切有關。
我國荒漠化的治理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荒漠化(包括沙漠)的治理。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1958年國務院就召開全國治沙會議,會上周總理發出“向沙漠進軍”的號召,組織群眾防沙治沙。90年代,我國防治荒漠化工作進入了有計劃,有步驟,求規模,求效益,全麵推進的新階段。據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公布的材料,1991—1997年全國共完成治理開發麵積644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07萬公頃,封沙育林、育草203萬公頃,飛播造林44萬公頃,人工種草及改良草場83萬公頃,治沙造田、改造低產田63萬公頃,種植藥材及其他經濟作物29萬公頃等。湧現出一批像榆林、赤峰、和田等局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典型。下麵舉出三個例子。
由原林業部批準-1997年開始實施的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響水沙地林牧農複合生態經濟係統示範工程,是我國履行國際防治沙漠化公約的國家示範工程和我國麵向21世紀防治荒漠化的先導工程。這個工程主要是把造林、草場改良、治沙造田和沙產業工程相結合,在優先抓好植被建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逐步發展高效林、畜牧和開發糧食,藥材等產業。截至1998年6月中旬,已完成人工造林2。62萬公頃,占計劃的65%。其中包括防護林、生物圍欄、牧場防護林網、人工成片造林和飛播造林、種草等。
榆林治沙的經驗主要是全民動手,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機製,在完成治沙和植樹造林的同時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這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997年國務院在陝北召開了全國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現場經驗交流會。會後榆林人民進一步加快了防治荒漠化的步伐。據統計,從1997年秋到1998年春,全區完成造林麵積139。8萬畝。現在榆林地區森林麵積已達到973萬公頃,同時還建起了總長1500公裏的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阻止了流沙南侵,成為榆林沙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已經有60多萬人在過去是流沙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甚至在號稱“死亡之海”的塔裏木盆地腹部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中,人工綠地試驗也初獲成功。塔克拉瑪幹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85%以上麵積是無植被的流動沙丘。1994年開始,位於北緯39。15',東經83。16'的塔中四油田,為了改善油田基地和著名的沙漠公路的環境條件和保障油氣勘探,中國石油總公司把防沙綠化先導計劃列入“九五”攻關計劃,由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和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所和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共同進行。他們利用地下鹹水在風沙地上建立生物固沙體係,並實現了蔬菜和瓜果的高產。生物固沙體係中有刺槐、沙棗和白榆等喬木,檉柳、梭梭等灌木。試種的20種蔬菜中最高畝產可達1000公斤左右。
然而,盡管我們國家在荒漠化防治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創造了生物固沙,鐵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飛播造林、種草,沙地襯膜種植水稻,小流域綜合治理等許多成功的實用技術和經驗,在荒漠化地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工綠洲,在一些沙漠邊緣地區已經出現了人進沙退的可喜局麵,許多地區生態環境已經明顯改善,但是,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利益驅動,我國植樹造林麵積還趕不上人為破壞速度。這些人為破壞主要有:過度墾荒種田引起沙化;過度放牧(吃掉植被還刨鬆地麵)導致草場退化(例如,根據內蒙古鄂托克旗調查,一隻山羊一年能使0。097~0。273畝牧場成為強度沙漠化土地);在固定或半固定沙地亂砍濫伐或過度樵采,或濫挖甘草、發菜等地表植物而使固定沙丘很快變為流沙。有時好不容易栽種成活的樹草幼苗,轉眼又被牛羊把葉子啃光或被流沙掩埋。這是令治沙工作者們十分頭痛的事情。
不過,我們畢竟積累了許多經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看到了防治沙漠化的光明前景。例如,據最近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中國森林麵積已躍居世界第五位。目前世界上隻有兩個國家森林新增麵積比森林消失麵積大。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國人工林麵積由原來的2219萬公頃上升到3379萬公頃,居世界第一。江澤民總書記在1997年8月已經作出重要批示,明確提出要“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建設生態農業”,“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黨的十五大又進一步強調,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
號角已經吹響,戰鬥已經開始。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