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幫會內幕》中介紹,“14”是從解放前廣州的洪門“忠義會”演變而來的。原來“忠義會”在廣州時已有“14”這一名稱,因“忠義會”的地址設在廣州西關寶華正中路14號的一座舊式大屋,這樣“14”便成為“忠義會”的代名詞。廣州解放前夕,“忠義會”的頭子葛肇煌及其部分黨羽逃到香港。原來在香港的黑社會組織多數屬“天地會”派,廣州解放前就和“忠義會”有密切的聯係,所以葛肇煌等人逃到香港後,後來香港的黑社會頭目對他們並不排擠。逃到香港的“忠義會”分子,有的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有的是土匪頭子,有的是混跡江湖多年的流氓無賴。他們認為:自己是從廣州逃出來的,在香港如果不拚命就不能生存下去。當然,這與蔣幫特務機關在香港的暗中支持有很大關係。像1956年九龍暴亂事件,就是台灣當局特務機關策劃、指揮香港黑社會分子幹的。這次暴亂事件是以“14”為核心力量的。香港的“和字頭”組織自從宣統元年在香港召開了幫會聯合大會成立的,“和字頭”的堂口有十多個。在“和字頭”組織中,以“和安樂”人數最多,勢力最大,其分堂遍布港九。香港的“四大”組織,是以“聯”、“同”、“單”、“馬”四個字為名稱之首的黑社會幫會組織。有的把“四大”稱為“廣東幫”。“四大”曾經推舉過統一的“香主”,但由於組織分散,各堂的頭目互相疑忌、心懷鬼胎而無法統一領導,還是各自進行活動互不隸屬。“潮幫”組織,原是由潮汕籍人組成的黑社會組織,它是由香港開埠初期的“義興公司”繁衍下來的。這個公司初期主要是為內地幫會籌措活動經費,並為內地被追緝而逃到香港躲避的幫會人物提供食宿的。後來,“義興公司”建立堂口、吸收會員,發展成今天的“潮幫”。這個幫的人數比“14”、“和安樂”少,但內部最團結,他們和其他黑組織衝突打鬥時,雖然互不認識,隻要知道是“潮幫”的,就奮勇向前相助。
台灣出版的《夜壺》中說,台灣的太保組織勢力大和影響大的是主要有廈門幫、上海幫、青島幫、四海幫、竹聯幫等,這些太保組織沿襲青、紅幫的組織、例規、禮儀及暗語等幫規。目前台灣最龐大的黑社會組織是竹聯幫,在台灣稱為“天下第一大幫”。《竹聯幫內幕》中稱,竹聯幫成立於1956年6月,發源地是台北中正橋附近的竹林路,竹聯幫即由此定名。竹聯幫的堂口總數在28個以上。堂主之下設一至二個副堂主,還設兩個護法(職能相當於港澳洪門組織的紅棍,負責維護幫規、懲處“叛徒”),堂口之下設四個分壇,稱為天、地、玄、武門。堂口之上又有總堂、總舵等組織,這些高層組織的人員與堂口人員並不直接聯係,相當神秘。竹聯幫編有幫詞,內容是:“竹葉飄飄片片生,狂沙萬裏皆竹聯,傲笑八方唯竹尊”。竹聯幫有嚴厲的幫規,新入幫的“竹葉青”每月所得不能自行支配,要先交給堂主統一分配,由於該組織的迅猛發展,1984年竹聯幫在台灣島的人數約3萬人。不法行當在港澳台泛濫已久,經營這些行業的絕大多數是黑社會幫會人物。港澳台色情事業泛濫其程度較之舊上海灘有過之而無不及。其花樣翻新令人眼花,如什麼“小舞院”、“浴池”、“人體寫生”、“導遊公司”、“女子美容院”、“真人表演”、“征友”、“一樓一鳳”等等。在色情勾當中,還有兩種,一種叫“姑爺仔”集團,一種叫“××社”。“姑爺仔”集團的人數視規模大小而定,最少都二三十人。這類集團都是黑社會幫會組織經營,內部有黑社會的“阿哥頭”主持。擔任“姑爺仔”之職的是那些年青俊秀、倜儻風流的男性黑人物,這些人廣泛結識女性青年。開始時,“姑爺仔”對她們百般殷勤,帶她們混跡娛樂場所,吃喝玩樂,儼然公子闊少,博得她們歡心。等她們上鉤了,“姑爺仔”就把這些少女領到預先安排好的黑窟(總部),軟硬兼施,進行奸汙,以摧毀其貞操心理。這時她們隻能服服貼貼地由“姑爺仔”擺布,開始出賣色相。如有不聽從擺布的,黑社會分子就借口追索“姑爺仔”在她身上花費的金錢,還要利上加利計算。那些受騙少女,多數家境清貧,當然無法交出巨款,隻好聽其擺布;如果再不服從者,不是被毒打至遍體鱗傷就是被多人輪奸。所謂“××社”,其經營方式比“姑爺仔”集團更為靈活一些。這些“社”除了總管之外,設專門對外聯絡的“交際”,還有若幹名打手,有專門值班接聽電話的人員,這些人都是黑社會人物,負責聯絡交際的與酒店、旅館掛鉤聯係,招攬“生意”。“生意”談妥後,就用小轎車由兩名打手護送“社女”上門服務,打手在酒店門口等候。服務時間一般為一小時,如果超時就要加價收費。服務完畢,仍由護送的打手接回“社”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