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1 / 3)

社會掃描明明是黑社會組織,卻打著幫會的旗幟。

港澳台的黑社會幫會組織是五十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從其組織形式來看,雖然也沿襲原先內地的幫會的某些幫規儀式,但其成份卻盡是些街頭惡霸、流氓組合。從其性質來看,港澳台的黑社會幫會組織沒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和傾向,且其行徑多是從事走私、販毒,並操縱賭場、賣淫業,成為港澳台社會安定的一個毒瘤,因而被斥為“黑社會”或“黑幫”。

香港黑社會幫會組織的發展與其殖民地社會有密切關係。五十年代以來,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其中包括了從大陸逃到香港的一大批幫會分子以及其他社會渣滓,殖民地的社會製度又為黑社會組織提供了適宜其活動與繁衍的條件。港英當局的法律雖然也禁止黑社會活動,但往往被黑人物鑽法律空子。加之反黑工作時緊時鬆,在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之前,不少警方人員與黑社會人物勾結,坐地分贓,為黑社會幫會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香港警方曆年破獲的搶劫、凶殺、販毒、非法賭博、集團賣淫、放高利貸等各種案件,都與黑社會組織有聯係。在組織形式方麵,他們以各種“協會”或合法商業機構出現,掛著公開合法的招牌,冠冕堂皇地進行非法活動。在活動範圍方麵,他們把黑手伸向各行各業,除了經營茶樓、舞廳、酒店、浴室等行業外,甚至介入軍火走私、組織殺手集團等。如香港的建築業由於較為繁榮,獲利亦較可觀,黑社會組織便趁機勒索“保護費”,如不交納就要破壞設備,建築公司隻好照付“保護費”,這已成為香港建築業的例規,也是香港黑社會組織的一項可觀收入。在技術手段方麵,隨著電腦化時代的到來,香港黑社會組織也采用電腦,對內部事務進行嚴格管理,他們效法香港警察機構的做法,將一切有關堂口的資料輸入電腦,做到信息儲存量大且準確可靠,檢索快捷。

澳門的黑社會幫會組織發展與香港有著密切關係。1956年,香港黑社會分子大暴亂事件之後,香港政府把大批幫會分子押解到澳門,其人數占了澳門黑社會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原來的澳門黑社會組織僅排到第四、第五位,形成了“鵲巢鳩占”的局麵。六十年代中期,澳門黑社會相繼出現了新的堂口,現在大三巴一帶有“三巴堂”,在新橋附近有名為“新義”的黑社會組織等。這些組織的成員,絕大多數是澳門的青少年,其中有漁民子弟,有在學的學生,也有家庭富有的“太子爺”等。黑社會人物利用青少年的無知和好奇心理,引誘青少年“紋身”(在身上刺上各種花紋圖案),帶青少年混跡賭場、夜總會。那些青少年耳濡目染,逐漸產生向往黑社會,以黑幫人物為榮的心理。“三巴堂”、“新義”就是這種變態心理下的產物。澳門這塊僅有1551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人口不過40萬,而黑社會的堂口至少有20個,成員總數估算不下15萬人。澳葡當局把當地的幫會組織稱為黑社會。1978年經澳門“立法會”通過,頒布了《管理黑社會法》。該法明確宣告為黑社會的有:14、和安樂、和勝義、友聯等4個組織。但由於澳葡當局執法機構的軟弱無能,警黑勾結的嚴重程度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黑社會幫會組織照樣在澳門土地上繼續滋生與繁衍。台灣的黑社會幫會組織與港、澳黑勢力在其結構上有較大區別。台灣的黑社會幫會組織成員主要是逃台國民黨軍政人員的子弟,多屬家庭財雄勢大的公子哥兒。當時屬於公子哥兒的黑社會組織有:十三太保、十三太妹、八太保、九兄弟、十八羅漢等。之後,由於組織裏加入許多出身低微的成員,且敢打敢拚,逐漸湧現出一批組織較嚴密、戰鬥力較強的幫會組織。到1956年已形成有四海幫、竹聯幫,連公子哥兒太保組織都要對他們避讓三分。此外,有從大陸逃到台灣的青、紅幫等流氓和黑社會分子陸續聚合而成的黑幫組織,有當地流氓和黑社會分子繁衍滋生起來的幫會組織。

由於幫會組織大量出現,為了爭地盤、尋仇報複等原因而產生的格殺打鬥日益增多,使用的武器也發展到槍支,毆鬥規模也日益擴大。例如台北市圓環派和樺山派爭地盤而組織的大型武鬥,雙方事前約定決鬥地點在天水路,圓環派請了萬華幫、古亭幫、水門派幫助;樺山派請了牛浦幫、大龍洞幫、中侖幫幫助,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當晚兩派各擁有一二百人,在天水路各占一方擺開陣勢,殺手們手持武士刀、指揮刀等,時間一到,雙方慢慢接近,進而大聲吼叫衝鋒格鬥,一兩分鍾後雙方匆忙逃離現場,結果互有傷亡。由於公開決鬥過分張揚,易遭軍警圍捕,難以脫身,故逐漸演變為突然襲擊式的包圍、堵截、伏擊和暗殺,尤其暗殺成為主要手段。目前,稱霸香港的幾個黑社會組織,有“14”、“和字頭”、“四大”、“潮幫”等。“14”是最大的黑社會組織,而且與台灣特務機關有密切聯係,是香港政治色彩最濃的一個幫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