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假名種種(下)(2 / 3)

2伍延秀筆名苗延秀

這是保留原名,而把原姓去掉,換個新的姓氏。

洪吳天筆名吳天

這是去掉姓氏,保留原名,同時以原名的首字作為筆名的姓氏。

(沈季平筆名平子

這是取原名的平字,再綴加一個新字作為筆名。

高季琳筆名林真

這是取原名中琳字的一半“林”作為筆名的姓氏。

張光年筆名光未然

這是以原名中的光字作為筆名的姓氏,同時又選擇)

能和光字聯綴成義的兩個字作為筆名中名的部分。

上述筆名的特點是,筆名拋棄原姓,保留原名,或者保留原名中的一部分。

2(童天鑒筆名田間

田間和原名天鑒諧音,

趙文節筆名聞捷

聞捷和原名文節諧音。

陳彬範筆名藍冰

冰和原名中的彬音近,又以母姓藍作為筆名的姓氏。

任禹成筆名於伶

於和禹諧音,以於為筆名的姓氏。

顧用中筆名中庸

中庸是原名用中兩字顛倒過來的諧音。)

上述筆名的特點是,筆名中至少有一個字和原名保持聲音上的聯係。

(戴碧湘筆名王白石

筆名係將碧字拆為王白石三個字。

封季壬筆名禾子

筆名係將季字拆為禾子二字。

張鬆如筆名公木

筆名係將鬆字拆為公木二字。

楊鳳岐筆名凡鳥

鳳字的繁體字從鳥從凡,筆名正是將鳳字拆為凡鳥)

二字。

朱子奇筆名大可

筆名係將奇字拆為大可二字。

上述筆名的特點是,筆名和原名的某一字保持字形上的聯係。

(耿匡筆名濟之

濟和匡意義相近。

謝婉瑩筆名冰心)

冰心雖然出典於“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更重要的是冰和瑩意義本來相通。

湯道耕筆名艾蕪

艾與刈相通,“艾蕪”即芟除蕪草,和原名中的耕字意義相關。

(郭光筆名賈明

明和光同義。

李鶴城筆名月樹

月樹和原名鶴城形成工整的對仗。)

上述筆名的特點是,筆名中至少有一個字和原名保持意義上的聯係。

〈4〉筆名和字、號發生聯係。例如:

(蔣偉字冰之,筆名彬芷

彬芷和冰之諧音。

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

佩竿和芾甘諧音。

王統照字劍三,筆名韋佩

佩和劍常組合使用。

舒慶春字舍予,筆名非我

非我同舍予義近。

周樹人號俟堂,筆名唐俟

唐俟是顛倒俟堂二字的諧音。)

由於從“五四”以來,字、號已經不太流行,因此,源自字、號的筆名數量較少。

(2)筆名和本名沒有聯係。

這類筆名的擬定,完全拋開自己的姓、名、字、號,另起爐灶,信筆由之。因此,考察這類筆名也就有了一定的難度。我們隻能總體上劃分兩種情況:一是沒有含義的筆名,一是有某種含義的筆名。

所謂沒有含義的筆名,就是筆名的使用者隻是把筆名作為一種符號,擬定時僅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例如,女作家蔣偉行世的筆名是丁玲。1922年她在上海平民女校讀書時,主張廢除姓氏,並把自己的字冰之作為名字。可是此舉招來許多麻煩,她需要不斷地向人解釋自己為什麼沒有姓氏。久而久之,不勝其煩,她隻好用姓,卻又嫌原姓蔣字筆畫太多,不好寫,就找了個筆畫最簡單的丁字作為姓氏。至於玲字,就像她本人說的:“‘丁玲’毫無意思,隻是同幾個朋友閉著眼睛在字典上各找一個字作名,‘玲’字是我瞎摸的。”像丁玲這樣靠“瞎摸”字典擬定筆名的人不少。

也有的人雖然不“瞎摸”字典,那筆名的得來也是一種巧合。例如,李堯棠行世的筆名是巴金。這筆名是如何得來的呢巴金說:“有一個姓巴的北方同學(巴恩波)跟我相處不到一個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聽說他在項熱投水自殺。我和他不熟,但是他自殺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筆名中的‘巴’字就是因為他而聯想起來的。從他那裏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一個‘巴’字。‘金’字是學哲學的安徽朋友替我起的。那個時候我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前半部不久,這本書的英譯本還放在我的書桌上,他聽見我說要找個容易記住的字,便半開玩笑地說出了‘金’字。”從“巴金”這個筆名的由來可以看出,“巴金”和“丁玲”的擬定方法,惟一的區別就是是否查過字典。那種認為‘巴金”是從無政府主義大師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兩個名字各取一字的說法,完全是毫無根據的猜測。

由於漢字的多義性,任何一個筆名都可以做出許多不同的訓釋。其中最準確的莫過於筆名的使用者自己做出的訓釋。如果筆名的使用者已經說明了筆名的由來或含義,其他人還要把自己的臆測強加給筆名的使用者,至少對筆名的使用者是很不尊重的。

所謂有某種含義的筆名,就是說,筆名的使用者在擬定筆名時,賦予個人的某種感情。這種含義,有的一目了然,有的則隱晦含蓄。例如“白朗”這個筆名就是根據自己性格爽朗、心地坦白地特點而擬定的,“巴波”這個筆名則表示自己來自巴山蜀水,“田丁”這個筆名就是表達自己為農民服務的決心。與此相反,“在陳”這個筆名,如不知道孔子在陳、蔡斷糧的典故,就無法了解其中的含義;“佩韋”這個筆名,如未讀過“西門豹性急,故佩韋以自緩”的故事,也無法弄清其中的意蘊。

魯迅先生一生使用的筆名最多,其中多數與本名無關,而且多數是含有某種意義的。我們試析如下:

〈1〉魯迅魯迅先生的母親姓魯。至於迅字,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就是承迅行而來的”。“迅行”是魯迅早期用過的筆名,意即迅猛前進。魯迅先生曾對許壽裳說,魯迅就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那種引據《爾雅》釋“迅”為“狼子”的意見,未合魯迅先生的本意,不足取。

〈2〉倪朔爾“魯迅”的英譯為uin,將其顛倒便是Niu,音譯為漢語便又成為“倪朔爾”。

〈〉封餘1928年8月,郭沫若化名杜荃在《創造月刊》上發表《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錯誤地攻擊魯迅先生為“封建餘孽”。魯迅先生接過這個“諡號”,壓縮成“封餘”二字,用做筆名以回敬對方。又進而變為豐瑜、豐之餘、唐豐瑜等。

〈4〉隋洛文190年月,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中央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魯迅先生又接過敵人“所賜之諡”,改造成“隋洛文”,用做筆名以回擊敵人。又進而變為洛文、樂賁、樂雯、洛、樂文等。

〈5〉何家幹許廣平在《略談魯迅先生的筆名》一文中說:“取這名

時,無非因為姓何的最普通,家字排也甚多見,如家棟、家駒,若何字作誰字解,就是‘誰家做’的,更有意思了。”這個筆名看上去是隨手拈來,沒有含義,但幹字的使用則不尋常,一個幹字的使用,使筆名帶上了斥責反動派的內涵。這個筆名魯迅先生用的次數很多,可見他本人也喜歡這個筆名。

〈6〉丁萌“叮虻”的諧音。這是魯迅19年5月7日在《申報自由談》發表《新藥》時使用的筆名。魯迅在5月4日給該報編輯黎烈文的信中談到:“……近來作文,避忌已甚,有時如骨鯁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為人所憎。”可見其使用這個筆名時的心境。

〈7〉韋士繇即“偽自由”的諧音。魯迅的集子也有《偽自由書》。

〈8〉康伯度英語copraor的音譯,意即買辦。是敵人對魯迅的攻擊,魯迅隨手拈來而已。

〈9〉且介即“租界”二字去掉偏旁。魯迅的集子也有《且介亭雜文》。

〈10〉越僑魯迅乃浙江紹興人,多在上海、北京等地生活,故以此自況。類似的筆名猶有燕客,謂客居北京;越客,謂來自越地之遊客。

〈11〉及鋒這是魯迅194年9月29日在《中華日報動向》批評林希雋時使用的筆名。林希雋名“希雋”,魯迅讀“雋”如“鐫”,便以“及鋒”相對。以對仗的方式取筆名是魯迅的癖好。如給《北鬥》發稿,就取筆名長庚;文中提到《莊子》的“養生主”,就以《莊子》的“齊物論”為筆名。

〈12〉公汗194年5月20日寫《偶感》時,聯想到潘公展主辦的《汗血月刊》,索性以“公汗”為筆名,聊以調侃。

〈1〉孺牛摘自己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為筆名。

〈14〉中頭194年6月16日發表《玄武湖怪人》按語時,因其文中有“小頭”、“大頭”之稱,故取筆名中頭。

〈15〉某生者這個筆名意在諷刺當時“鴛鴦蝴蝶”小說的作者,因為這一派作者常以“××生”為筆名,而且他們的小說多用“某生者,某地人,家世簪纓,文采斐雅……”之類的開頭。

從這些筆名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筆名同他的雜文一樣,“喜笑怒罵,皆成文章”,堪稱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觀。

探索我國的筆名,我們會發現,雙字的比例非常高。這是因為筆名不受譜名的約束,求偶的心理必然在筆名的擬定過程中,發生其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

艾青艾蕪巴金碧野

冰心曹禺草明丁玲

馮至公木管樺峻青

康濯柯靈老舍梁斌

魯迅馬烽茅盾秦牧

沙汀魏巍吳強西戎

蕭紅蕭軍蕭乾蕭三

嚴辰楊沫葉紫殷夫

這都是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他們的筆名都是雙字。我國三字姓名在1949年以前占總數的90%以上,而筆名中的三字姓名顯然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我們對魯迅先生的146個筆名進行了統計,其結果如下:

單字:14個雙字:98個三字:28個

四字:2個字母:4個

其中雙字為98個,占總數的67%以上。

茅盾大約用了104個筆名,統計結果如下:

單字:2個雙字:58個三字:7個

四字:4個字母:個

其中雙字為58個,約占總數的56%。

他們兩人的單字筆名多半是雙字筆名的略寫。例如:

2魯迅??迅(迅行、魯迅)、飛(令飛、神飛)、隼(旅隼)、俟(俟堂、唐俟)、庚(長庚)、敖(敖者)等。

茅盾??真(希真)、玄(玄珠)、損(郎損)、韋(佩韋)、敬(止敬)、珠(玄珠)、蒲(蒲牢)、芬(冬芬、芬君)、丙(丙申)、波(橫波)、惕(惕若)、盾(茅盾)、甫(明甫)等。

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雙字筆名所占的比例還要增加。在三字姓名模式盛行的當時,這不能不說是筆名的一大特點。

我國的筆名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許多人喜歡使用母姓。例如:

(周樹人筆名魯迅(母姓魯)

郭沫若筆名杜X?(母姓杜)

曹京平筆名黃葉(母姓黃)

陳彬範筆名藍冰(母姓藍)

許世連筆名鮑耳聰(母姓鮑)

關東彥筆名孟來(母姓孟)

郭雲亭筆名賈明(母姓賈)

史成漢筆名牛漢(母姓中)

錢玉堂筆名程朔青(母姓程)

鄭篤筆名李紫(母姓李))

他們使用母姓,毫無疑問就像郭沫若在《海濤集我是中國人》一文中所說的,是為了紀念母親。母親是偉大的,同時母親又是故鄉和祖國的象征。在筆名裏使用母姓,寓意深沉,對於筆名的使用者無疑具有一種激勵和鞭策的作用。

筆名一般代表個人,是隱匿個人姓名的假名。有時筆名也可以代表某幾個人或某個集體。例如:

2胡雙城??這是曹辛之和方平在《詩創造》第二期發表《醜角的世界》時使用的筆名。

林棘絲??這是曹辛之和方平在《詩創造》第六期發表《歲暮的祝福》時使用的筆名。

山仁??1946年,霍泛、馬印秋、王玉堂三人在《文藝雜誌》第10期上發表《魯迅逝世十周年祭》時使用的筆名。“山仁”即“三人”的諧音。

四名??191年至192年,張永年和穀萬川、李樹藩、楊殿王旬合作,合寫宣傳紅軍土地革命及東北義勇軍抗日鬥爭的民間歌謠《時事打牙牌》,共四百多首,在《文學雜誌》上發表時,署名就是“四名”。

江思??施蟄存和戴望舒、杜衡三個人的筆名,用來出版或發表他們合作翻譯的稿子。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為了大造輿論,組織了許多寫作班子,這些寫作班子多數使用集體筆名。例如:

2梁效??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專門在各大報刊上發表“重要”文章,是“四人幫”的重要吹鼓手之一。“梁效”即“兩校”的諧音。當時民間有個順口溜,曰:“小報看大報,大報看梁效。”可見梁效在當時的影響有多大。

羅思鼎??這是“四人幫”在上海的寫作班子。“羅思鼎”與“螺絲釘”諧音。這個班子發表了大量宣傳“四人幫”觀點的文章,與梁效呼應,形成北有梁效、南有羅思鼎的格局。

池恒??這是“四人幫”在《紅旗》雜誌組織的寫作班子。“池恒”大概取“持之以恒”的意思,“池”與“持”諧音。

初瀾??這是“四人幫”在文化部的寫作班子。這個筆名比較直露,把他們所造的輿論比喻成篡奪政權的“初瀾”。

集體筆名往往是為了抹去集體的痕跡,隱匿集體的麵貌,所采用的筆名模式一般與個人筆名的模式相同。因此,僅從字麵上很難把二者區別開來。

四、藝名

除了筆名以外,藝名也是一種極有特色的假名。所謂藝名,就是某些從業人員在進行從業活動時,用來取代真實姓名的名字。這種藝名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靠某種技藝(如手工業者、醫、巫等)謀生的人使用的,另一類就是娼妓、優伶所使用的。

靠某種技藝謀生的人所使用的藝名可以追溯到我國上古社會。早在姓氏合一之前,我國民間就有把職業或某種特長冠在名前的習俗。

匠石皰丁弈秋琴高

優孟輪扁屠蒯伶倫

嬖奚盜蹠徒人費

這些名字雖然不是藝名,但它們卻具有藝名的特征,可以說是我國藝名最古老的源頭。我國曆代手藝人的藝名多取這種模式,隻是後麵使用的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張萬全以塑泥人著稱,便以“泥人張”為藝名,並世代相傳。

但這種藝名多與他號中的俗號分不開。宋代有個姓趙的相州人,以賣畫為生,所畫的屋宇雖然極深邃,背陰向陽卻不失規矩繩墨,曆史上隻留傳下“趙樓台”這個名字。論者或曰他號,或曰藝名,其實二者是統一的。以技藝謀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藝。而技藝的高低不是靠自吹,必須得到社會的公認。把社會上流行的他名作為藝名,這是一個十分聰明的經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