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由經濟體製改革起步的,因而人們最先被觸動的價值觀念是物質價值,雖然在“三個有利於”提出後,價值內涵中人的主體作用得到了重視和強化,但是片麵強調物質價值的情況並未得到明顯改變。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從“小康”目標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這其中的轉變重點在於“全麵”兩個字。同年春,江澤民同誌首次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明確提出了黨要成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指出了先進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智力支持、精神動力以及本身即是發展目標之一的重要地位,這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涵。2005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強調了全麵協調發展各種價值的重要性。物質價值,是其它價值的基礎,但並不能夠取代所有的價值內容,科技、文化、政治等非物質價值,既要取決於物質價值的發展水平,同樣也反作用於物價價值的生產和消費。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人民的溫飽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因此對物價價值也就高度重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其它需求也開始變化突出,建立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發達社會,使人們能夠滿足健康、審美、教育、運動、求知、安全等各方麵的價值追求,是保障人民自由而充分發展的必要前提。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則在此基礎進一步指出了全麵價值的重要性,全麵價值,不僅僅體現在人的綜合性所要求的價值的多樣性,也突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4]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但也同時提出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人類與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在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觀念,人類隻有主動地承擔起保護自然環境、維係生態平衡的責任,做到人與自然間的協調,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永續發展。
三、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科學內涵
以上三次對價值內涵認識的飛躍的成果,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上。十六屆六中全會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被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5]。這一價值體係從終極價值目標層次、當前宏觀價值層次和現實微觀價值層次三個層次闡明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主要內涵,全麵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在當前階段的如何正確看待價值的問題。
終極價值目標層次: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從本體論、認識論、曆史觀和實踐論的相互聯係的角度,回答了價值論的關鍵問題,為社會主義價值論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指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的終極方向,即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這是最高層次的社會價值目標。
現實宏觀層次:它包括了三個方麵,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解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實現社會價值的問題。科學發展觀解決了發展問題,“以人為本”思想回答了為民的目的,發展和為民,這無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兩大方麵,前者指明了路徑,後者明確了方麵,隻有發展,才能為民,而唯有為民的發展,才是有意義的發展;二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回答了在當前,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這個現實世界中,中國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勝利,維護國家利益,這裏的民族精神既不是大國沙文主義,更不是民族虛無主義,它是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偉大複興的關鍵所在;三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它進一步的解決了現階段中國如何建設、如何發展的問題。以上三個方麵的內容,回答了現實宏觀價值層次的社會價值問題。
現實微觀價值層次:解決社會中個人的價值問題。即社會主義榮辱觀。這規定了我們這個社會中,每一個成員應該有的一個價值取向,體現了一種主流的道德要求,它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