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10)(2 / 3)

最後,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新載體。校園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無論是物化的景觀還是人格化的形式,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規範形成和發展。因此,要重視營造高品位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把馬克思主義教育貫穿於創建校園文明的活動中。要重視校園文化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功能,努力把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麵,使校園文化在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素質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三)創新考試內容與形式

考試是檢驗學生素質和水平的基本手段,然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考試,其內容基本上限於書本,考概念、考原理、考問答、考論述,至於考試題型,單選、多選、判斷、問答、論述樣樣都有。這種考法,實際上就是在考學生死記硬背的功力,忽視了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及其素質的培養,造就的是“高分低能型”的人員。為了使考試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全麵素質的指揮棒,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考試內容和形式都應進行創新。在考試內容上要側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方麵,要側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前大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麵,要側重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麵。在考試形式上,可以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況,在階段性學習結束以後,可以要求學生寫小論文,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心得和對問題的思考。此外,還可以采用課堂提問、答辯、辯論和實際操作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成果進行考核。

四、構建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創新的機製

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係統工程,為使其創新富於成果,必須予以相應的製度保障。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力和創新度直接受製於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體製和機製。

首先,應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創新的領導與管理。學校領導者和管理者必須樹立創新意識,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形成有利於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創新的氛圍,鼓勵教師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以增強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性為導向,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同時要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善待失敗和失誤。

其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製。既是創新,就有可能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從本質上講,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也應該是一個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過程,然而事實有可能很複雜,甚至可能不盡人意。為保證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創新實踐的考核與評價。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理所當然要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服務。同時,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必須立足於客觀環境,充分關注大學生思想的新動向,跟上時代的步伐,使學生樂於接受,樂於實踐。為此,應建立科學的評價機製,廣泛深入的開展評教、評學活動,采取各種評價方式,一方麵保障馬克思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另一方麵充分保障各項創新成果能夠得到及時的肯定和推廣。

再次,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製。既要重視硬機製,也要重視軟機製,既要重視結果,又要重視過程。新的激勵機製應從公平、公正性朝著如何使教師進一步發揮其潛能和積極性的方向發展。要建立以績效為中心的績效管理體係,形成一套有效的業績指導、業績評價和業績輔導改進體係,以及建立以此相適應的報酬激勵製度。

麵對現實的同時還需適當解讀現實

——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龔鬆柏

【摘 要】本文認為,為了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我們麵對現實時還需適當的解讀現實。在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解讀現實幾個維度基礎上,提出解讀現實是提高政治理論課理論深度的關鍵,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隻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