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前時期人類的食物
史前古人類的生活是極其艱難的,他們整天為糊口而四處奔波勞碌。那時人們要想填飽肚皮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人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吃上麵,他們很少有餘裕時間,這是社會進步十分緩慢的原因之一。
舊石器早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前的元謀人,除了采集一切可吃的植物果實、種子、塊根莖、嫩芽之外,還捕捉一些小獸食用,甚至也拾取猛獸吃剩的殘物。一百多萬年前的北京人,除了采集植物果實之外,也獵取較大的動物,如腫骨鹿、斑鹿、羚羊、三門馬、德氏水牛、李氏水豬等,還能依靠群體的力量獵獲某些凶猛的野獸,如劍齒虎、鬣狗、梅氏犀牛、豹子等,甚或有食人之風,十五萬年前的大荔人,因為生活在渭水、洛水一帯,所以他們還食用水中的魚類。七萬年前的丁村人,由於生活在汾水旁,他們的食物中也常有魚類,古生物學家根據丁村遺址中的魚化石進行研究,得知汾河中曾生長著體長七十厘米的鯉魚,一米以上的青魚、鯇魚,一點五米以上的鯰魚。男男女女的丁村人常到汾河中捕魚為食,由此可見,當時人們的食物種類已經較為廣泛了。
舊石器早期到舊石器晚期,還處於攫取經濟時期,尋求食物主要依賴采集、捕獲,但使用的工具和技術都有了進步,那時人們集體群居,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清晨,通紅的太陽和嘈雜的鳥鳴喚醒了因昨日勞累而酣睡正濃的人們,他們啃些咋日殘留的剩果剩肉,半饑半飽地又為尋找下一頓的果腹之物而奔波忙碌了。如果沒有剩餘食物,他們隻好饑腸轆轆地去找尋新的食物。
按自然性別的分工,打獵主要是男子的事情,采集果實的任務主要由婦女擔當,捕魚則由男女共同承擔,脫離了集體,任何人都無法生存。食物在自己氏族成員中采取平均分配的辦法,有飯大家吃,無飯同挨餓。由於食源沒有可靠的保證,冬天萬物休眠蟄伏,人們就不得不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夏天人們辛苦獲取的食物,又極易腐爛……生活真是艱難啊!於是就產生了關於“視肉”的神話,什麼是“視肉”呢?《山海經》郭瑾注屮說:“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複更生如故。”《神異經·西北荒經》中寫道:“西北荒中有脯焉,味如麞鹿脯,食一片複一片。”這種肉食隨吃隨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腐不爛,永為美食。聽起來這比現代的電冰箱還能保鮮,可惜隻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當曆史的巨輪緩緩轉人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晚更新世的最後一次冰川開始消退,世界氣候呈現變暖的趨勢,人口也開始繁衍發展起來。那種單憑有限的野生動植物為食的生活,對人類來說已經遠遠不夠了。人們在長期的采集和狩獵活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植物和動物的生長規律,他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和集體的智慧,漸漸把更多注意力轉向植物種植和動物的馴養上,以此穩定食物的來源。
《白虎通義·號》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號之神農也。”這段話概括地說明了農業生產的過程。
在中國北方,原始農業首先是以種粟(小米)開始的。在西安半坡遺址,發現了有六七千年之久的炭化粟粒。從狗尾草進化成為栽培種植的粟品種,其年代可謂久遠。我們可以想象出遠古時代的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付出的心血。神話傳說中把這一功勞歸於神農氏,其實神農氏可以看作這個時期從事農業生產者的總稱。在中國,首先馴化栽培的野生禾本科植物還有稷。“稷”在古代被稱之為五穀之長,堯舜時也把農官稱作後稷(後稷被擅長農業的同族奉為祖先,後麵我們還要提到他)。和稷類似而較黏性的植物是黍,它也是很早被人們馴化種植的。黍、稷生長期短,一年可種三季,不耗地方,所以才會成為原始農業的最早品種。在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秈稻實,距今已有七千年了。那個時候的人們還學會了栽培蔬菜,考古發掘證明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種植了白菜、蕪菁、芥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