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飯有十二合說》
在清初眾多有關飲食的著作中,張英的《飯有十二合說》全麵而深人地描述了飲食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是士大夫飲食文化的結晶。
張英(1637-1708),宇敦複,號樂圃,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家為桐城大族,累代在朝中為官,屬於顯貴之列,故他在書中所表達的飲食意識是純粹上大夫的。至於什麼叫“飯有十二合”,就是說進餐需要有十二個條件搭配適當才得美滿。
十二合之首為稻。張英認為,稻“益脾健胃”,是“百福所基”。華夏民族飲食的一個特點就是食分主、副。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穀類食物就是中國人的主食。中醫理論也強調“五穀為養”。張英是南方人,所以把南方人的主食——稻米列在第一位。
十二合之二為炊,就是煮飯。張英很重視,認為煮飯“鹵莽滅裂是與暴珍天物者等也”。在文中,張英介紹了一種煮飯方法:“炊米汁勿傾去,留以蘊釀則氣味全。火宜緩,水宜減。”這種做法北方稱之為“可湯燜”,就是把淘過的米放在少量水中,用大火煮開、蓋好鍋蓋,用小火把米湯幹,即成。這種做法好處有兩點:1.保持了原湯原味。2.米的營養沒有浪費。難處也有兩點:1.水多少難做到恰到好處。水多飯軟,則飯粘而不散,接近稠粥,水少,則會夾生。掌握水完全靠經驗,有的米吃水,則需要較多的水,有的米則反之。2.火候大小不好掌握。李漁說:“飯之大病,在內生外熟〔即夾生),非爛即焦。”什麼時候改大火為小火也完全在經驗。
十二合之三為肴。這個“肴”是指葷菜,就是用魚肉烹製成的菜肴。張英認為“雞豚魚蝦本有至味”,不必“以珍錯為奇”,而“傷生侈費,亦乖頤養之道”。的確如此,如海參、魚翅、熊掌等都缺少鮮美之味,它們往往需要好湯(如雞湯)去煨,使湯味能人其內。
十二合之四為蔬。蔬菜的鮮與不鮮,其色、香和口感相去之遠不可以道裏計。深秋初摘之白菜,即使用清水燉煮,稍加鹽鼓,便清香撲鼻,十分鮮美。經過一冬儲存的白菜,菜老筋粗,炒出菜來往往有一股臭白菜味,韭菜也是如此,春韮鮮嫩,其味誘人,三伏天的韭菜,長而堅韌,仿怫麻刀,其味則臭。張英深諳其中奧妙,指出“城中鬻蔬者采摘非時,複為風日所損,真味漓矣”,因此主張“自種一畝蔬,時其老穉而取之,含露負霜,甘芳脆美”,自得蔬菜真味。
十二合之五為修,即幹肉。先秦兩漢沒有炒菜,富有人家下飯,常用幹肉。後世有了炒菜後,幹肉隻作為下酒佐粥之味了。張英認為幹肉種類很多,每餐隻取一種就可以了。“毋為侈靡奇巧”,要知道“炮炙肥甘”,是“腑胃之賊”。
十二合之六是菹(音粗),就是泡菜。這是人們儲存蔬菜的一種方法。絕大多數蔬菜都可以製菹,冬季北方蔬菜少,菹正填補了這個不足。張英認為菹“以清脆甘芬為貴”,而且在吃完晚飯後,再吃點菹,“口吻爽雋,為益多矣”。
十二合之七為羹。張英指出,羹的特點是齊備了酸、甜、苦、辣、鹹五味,有“宣泄補益”之功,故很早就為人重視。事實上,羹在先秦、兩漢飲食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炒菜發明之後,其重要性日漸喪失,後世幾乎和“湯”差不多了。先秦製羹要加米屑,今日作羹勾芡,即其遺製。它和湯的區別也在於此。“羹”大多要用芡,而“湯”一般則為清湯,不勾芡。
十二合之八為茗,就是飲茶。茶是中國人的主要飲料。中國人飲茶的曆史可上溯至周代,但唐以前都是為了解渴而飲,到了唐代飲茶才逐漸成為一門生活的藝術,其標誌是陸羽的《茶經》出現。
張英說“食畢而茗,所以解葷腥,滌齒頰,以通利腸胃也”,現在已是常識了。飯後一杯香茶,正像西餐中的咖啡,有解油膩、除積滯的作用。但茶又不同於咖啡。其不同點在於:1.茶一般顏色較淡,香氣較濃,留芳持久,回味無窮。而咖啡則較重濁,缺少令人回味的力量。2.古人飲茶,往往親手烹製,烹茶本身就是一種富於詩意的精神享受。
十二合之九為時。作者強調飲食要適時,主要是“當飽而食,曰非時;當饑而不食,曰非時。適當其可謂之吋”。這自然是正確的。但是“時”還應有另一個含義,就是定時。動物吃東西沒有“定時”這個概念。虎豹牛羊、雞鴨犬豕,沒有一天幾餐之說,都是找到食物就吃飽而後止。隻有人類才有一天兩餐、三餐或四餐的習俗與規定,而且每餐大多有固定的時間。“定時”是與人類文明聯係在一起的。張氏主張的“思食而食”還包含追求放浪生活之意,他把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滲人到飲食中了。